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佛陀弘道的五个阶段及三藏十二部佛经

佛看到罗汉、辟支佛,对于四谛、十二因缘教法,都能领悟,也能够依教修行,虽断了见、思烦恼之惑,但却得小为足,不肯再去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不肯从空出假、涉俗利生,沉滞到化城之中,所以佛陀再说方等《解深密经》、《维摩经》等大乘教法,引导小乘发菩提心,入大乘道。

四、般若时

般若就是智慧,《大般若经》阐述实相真空妙理,能够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智度论》说:般若象大火炬一样,四边都不可相触,触之则烧,撄之则烂。它能将二乘圣人所有疑情妄执、偏见执着,统统消除干净。回小向大,发四弘誓愿,修六波罗密,直趋无上菩提,就像正中的太阳普照一切。

五、法华涅槃时

佛说《法华经》《涅槃经》之时,时机已熟,世尊乃于灵山会上开示佛之知见,小乘弟子至此皆得授记成佛,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如日正当中,了无侧影,是为“法华涅槃时”。佛为度声闻、辟支佛(缘觉、独觉)、菩萨,而分别说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是为三乘。然而,佛陀的本怀并非让大家成为阿罗汉、辟支佛,而是让众生趣入究竟离苦得乐,直至成佛的一佛乘,故说《法华经》。

法华经的主要思想,就是开权显实,是指开出三乘教法的方便权巧,显示一乘妙法的究竟了义。与法华经在教理上共通融合的《涅槃经》,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脱的佛之三德,代表着大乘佛教的真实理想,是纠正小乘思想对世俗世界和涅槃世界执为实有的偏差。小乘佛教思想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脱离了生死轮回而不再生,就可以安住在一个实有的涅槃寂静的世界里,然而,就“真谛”而言,其实无论世俗世界还是涅槃世界都是“性空假有”,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既不必执着追求无生的涅槃,也不必恐慌有生之烦恼的世俗假有。真正的涅槃是归于非空非有又不生不灭的永恒的法性真如。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