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利!如果毗琉璃有个三长两短,我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
“大王!所以,有知有见、全然正觉的世尊会说:‘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大王,同样的,你的爱臣尸利阿荼、爱女婆夷利、爱妃雨日盖,或者领土迦尸与憍萨罗有了无常变化,你也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的,由此更可以证明:‘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大王!你爱我吗?”
“爱啊!”
“一旦我有个三长两短的,大王会怎样?”
“末利!那我一定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
“大王!想想这些情况,就不难知道确实是‘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了。”
“太精彩了,末利!太不可思议了,末利!世尊智慧的洞察与所见,是多么地深彻啊!
来吧!末利!帮我把礼敬前净身用的水拿来。”
于是,波斯匿王起身,漱口、洗手脚,整理衣服,露出右肩,向佛陀所在的方向合掌行礼,然后三称“礼敬世尊”。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二一六爱生经》、《中部第八七爱生经》、《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经》。
二、爱,依所爱的对象,可分为对自己的“自体爱”,以及对自身之外的“境界爱”。其中,“自体爱”是由“自我感”的我见、我执所推动,而“境界爱”则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类。一般所说的爱,如故事中所举的例子,都属于“境界爱”的“我所爱”,相对于“自体爱”的深潜难察,这是比较粗显易觉的。
三、不论是对“自体”的“我爱”,亦或对“境界”的“我所爱”,两者都与“自我”紧密关连着,不离“主宰”、“控制”的特性,所以,一旦所爱的对象发生变化,痛苦就跟着来了。
四、佛陀未出家前,有着宫廷优渥的生活,不会没有爱的暂时满足之愉悦经验,但是,佛陀更深彻地洞察了爱的主宰本质,以及诸行无常的真理,而说有爱就有痛苦。
五、在佛化家庭中,夫妻间不妨可以像末利皇后一样,互相提醒“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时”,也是一种不错的关照与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