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谿瞧了瞧那一大捆毛笔,摆摆手:“太小了”。随即他连跑带颠地赶到寺前,从山门后抄出把秃毛的扫帚说:“我用这个写。”
知府不禁愕然,扫兴地说:“莫非你戏弄本府不成!”
石谿不卑不亢地回答:“大人,你既同意让我写,就应相信我才是。请再给我半缸墨汁吧!”
“好,你若在此故弄玄虚,严惩不怠。”
墨汁抬来,大匾上蒙住宣纸。就见石谿疾步走至缸前,提起扫帚蘸饱浓墨,静气凝神,双肩一较力,“唰唰唰”三扫帚,重若崩云,轻如蝉翼,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一个斗大的“寸”字瞬间跃然纸上,字迹端庄秀丽,气势非凡,珠联璧合,相映成辉。观者先是一愣,继而喝彩声四起,掌击如雷。知府更是大喜过望,高呼:“奇才呀!奇才!来人呀,快抬赏银。”
墨客们困惑不解,这小和尚怎有如此深厚的书法功底?原来,石谿自幼就酷爱写字,可又没钱买纸笔,只好折根树枝在地上练,春秋寒暑从不间断。后来他到栖霞寺当了和尚,专管清扫山门前的那块地。天长日久,他对大匾上的寺名产生了兴趣,就扫帚代笔、清水作墨、大地当纸,苦苦临摹了7年,光扫帚就用坏无数把,山门前的地也被扫成坑坑洼洼的。
而这一切,住持和尚一概不知。如今见有银子作赏,住持从心眼里往外乐,也随声附和地说:“我早看出石谿天资不凡,定会有出息的。”
石谿却不恋金银,他对知府说:“赏银请给住持吧!我只希望能走遍丛山灵迹,求教名释高僧,钻习书法,增长学识。”
知府欣然应允。若干年后,石谿果真成了名家,不光书法首屈一指,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被列为清初金陵四大书画名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