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我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从中国的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是我国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强调“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认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主动契合了沿线各国加快发展的美好愿景,赋予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深受沿线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和响应。“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贸易之路,也是宗教文化交流的信仰之路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之路。佛教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主要的共同信仰,谱写了千古传颂的中外友好交流篇章,是增进人民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和主要纽带。海上丝绸之路遗留的众多佛教古迹和圣地,凝聚着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佛教徒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脉络。在绵延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佛教高僧秉持普度众生、为法忘躯的悲心宏愿,凭借着高擎法幢、砥砺弘扬的勇猛精进和卓越智慧,劈波斩浪、筚路蓝缕,沿着联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汇融合,为世界佛教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时值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开拓创新,积极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的构想,致力于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扩大在文化、教育、艺术、科技、旅游、卫生、体育等诸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打造沿线各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之幸、世界之幸、人民之幸。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服从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要,是佛教界的时代任务,也是推动佛教进一步走向世界、服务人类的时代责任。广大佛教四众弟子应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倡议,秉持使命意识、绍继古德遗风,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姿态,高扬佛法之光,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借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举办之机,笔者不揣冒昧,抛砖引玉,谨提如下六点建议:
一、主动搭建平台,形成交流机制,讲好中国故事。
佛教界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肯定离不开讲好佛教故事。要充分发挥好佛教在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人文外交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基础上,通过与沿线国家加强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4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在陕西省宝鸡市成功承办了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简称“世佛联”)大会,计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区中心代表、观察员及特邀海外嘉宾近千人出席了大会。这是“世佛联”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是中国佛教协会与“世佛联”友好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进一步密切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关系,更好发挥中国佛教协会在国际佛教组织中的积极作用,增进中国佛教徒与世界各国佛教徒的团结和友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佛教协会与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世界佛教论坛,自2005年发起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每届论坛都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海内外高僧、专家学者、各界精英云集参与,在这个机制性、国际性的宗教交流平台上,大家畅论佛教未来振兴,探讨文明交流大计。以促进两岸四地佛教界友好交流与合作为共识,以扩大与世界佛教界的联系与对话为宗旨,成功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中国政府亲和、开放的形象。“世界佛教论坛”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是当代世界佛教交流中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应该继续办好、办下去,成为促进三大语系佛教友好交流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