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李利安:观音汉译名称的历史演变与争论

文章信息

作者:李利安

收录于:《观音研究文集汇编》中册,第263—276页。

内容简介

观音菩萨名称的汉文译语演变过程是与中国佛教译经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译经史上,人们将后秦鸠摩罗什法师之前的翻译称为“古译”,从后秦鸠摩罗什法师至唐代玄奘法师之前的翻译称为“旧译”,唐代玄奘法师之后的翻译称为“新译”。本文主要分析在此三个译经时期中观音菩萨汉译名称的历史演变与争议问题。

一、古译时代的观音菩萨译名,代表人物是西晋时期的竺法护,他将观音菩萨名称翻译为“光世音”,在他所翻译的《正法华经》《大宝积经》《佛说如幻三昧经》等经典中反映出来。在此时期还有“廅楼亘”“窥音”“现音声”等译名。

二、旧译时代的观音菩萨译名,代表人物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名称是“观世音”,在《法华经》《思益梵天所问经》《佛说华手经》等均使用这一名称。此外,当时也有“观音”“观世自在”等译名。

三、“观音”简称的出现并非因为初唐名讳制度,对于学界认为的“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这一观点,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观音”名称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后“观世音”名称仍然有持续使用,而且初唐的名讳制度与实行情况并没有那么严格,可知避讳一说并不存在。

四、新译时代的观音名称及关于新旧译名的争论,新译代表人物是唐代玄奘法师,翻译的名称是“观自在”。新旧译名的争论点在于玄奘法师认为古译与旧译皆是讹谬,但唐代法藏法师认为这并非是翻译的错误,而是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梵文本来自西域,玄奘法师所译的梵文本来自印度,正是所依据梵文本不同,体现印度早期观音菩萨信仰的核心思想与信仰区域的不同。

本文探讨三个译经时代观音菩萨汉译名称的历史演变与个别争议问题;为研究中国汉传佛教观音菩萨汉译名称、观音菩萨信仰特色等课题提供很重要的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李利安(1961~),男,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玄奘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宗教与文化,从事佛教历史与思想、南亚与中国的宗教文化交往、宗教学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