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深意

此等量级的自由绝非放纵自我可得,反而恰恰需要通过守规、持戒来抵达。谈及戒律,有人或许认为它是限制身心发展的枷锁,遵从戒律就意味着舍弃自由,沉入“戴着镣铐跳舞”的生活。这种把戒律当作缰绳的看法,在现实世界中俯拾即是,它反映出我们对于戒律有限而浮于表面的认知。

其实“持戒”并非意指用一堆规矩捆绑自己,而是戒除不必要的欲望杂念,让身心向内收摄和观照,看清自己的真正需要,放下对外物的执着,心不随境转,念念当下,来去自由。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持戒”并没有束缚身心,反而是一种解放身心的途径。

但现实情况是,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说,想要的东西太多,沉溺在欲望之海,苦游不得出路。曾尝试在一段时间里过一种自我放纵的生活,最终发现它并没有让自己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快乐,反而多了迷茫和痛苦。

自我放纵很容易,甚至不需要时间,立马就可以沉落下去,其间似或伴随某种暧昧不明的愉悦,但之后确实漫长的空虚无聊,无明地深陷在没有出口的自我追问中。这导致自我恢复变得困难和费时,不仅需要重建被粉碎的思维根基,还需要像农民种地般日日耕耘,重新找到自我的节奏,所以克制和自律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恰恰经由它们,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那么,当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时候,他到底在干什么呢?

虐待自己?惩罚自己?

发泄不满?生闷气?

他做的,恰恰是电影里武田老师所传授的,用持戒的虚静之身练习“形式”(戒律或规矩),让它自然地渗透心灵的本质,紧接着身心合一,专注于当下行动,如庖丁解牛,杂念尽止,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游刃有余,自由无碍。

当孔子说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他思索的人生境界和禅门谈论的这种自由境界,大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日日是好日》这部电影的最后,经历了人生迷茫和困顿的典子选择坚持戒律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茶道中的繁琐形式,终于领悟老师所谓“先形后心”的真正内涵,在茶道上渐渐臻于自由境界。

而百丈禅师因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生命亦步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的自由境界,这多么让人感动和怀想。

文字|妙蒙 绘画|小名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