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道安,你是东晋佛教的一片天

农历二月初八是东晋高僧道安大师的圆寂纪念日。道安大师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梁启超先生誉之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图:李唐绘)

道安,你是东晋佛教的一片天

文丨近闲

永嘉六年(312),道安生于常山扶柳(今河北正定)一座信奉儒家的卫姓院落。可惜出生没多久,父母便双双离世。年幼的道安只得由舅父抚养,痛失依怙的现实似乎过早地预示着他“生逢百罹”的艰辛。《名僧传抄》载其12岁时被附近一所寺院收留,在寺田里服役劳作数年后,于18岁正式出家。

老天给世人关上门的同时,往往又从侧面开启了一扇窗。因此,容貌甚陋的道安虽然时常被人谑称为“昆仑子”,屡遭轻视,但是他却拥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那年月寺院收藏的经书因稀少而显得格外金贵,是不轻易供人借阅的。据说《辩意经》与《成具光明经》是道安最初向寺院索取的两部佛经。每当劳作之余,他便坐在田间垄头,翻开经文熏习。一天下来,几乎便能默诵经文。起初寺内惯于以貌取人的同参道友都根本不信这事儿,等到经过寺主勘验后,终于对道安刮目相看。

年幼的道安早早立下志向,“宗匠虽邈,玄旨可寻,应穷究幽远,探微奥,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因此,四处参学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遇见高僧佛图澄(232—348),成为道安早年修学的一个关键节点。

永嘉四年(310),这位自西域来的高僧来洛阳弘法。他眼看着胡人统治者石勒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连出家沙门都不放过。于是毅然挺身而出,运用擅诵神咒、役使鬼神、听音言事的神通,规劝并感化其滥杀行为。“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从而保护和稳定了北方佛教基础,开启佛教在胡人统治下的一席之地,被尊为“大和上”。

当然,佛图澄不仅仅擅长神通,同时“妙解深经,旁通世论”。虽然不太熟悉儒家典籍,但是“与诸学士论辩疑滞,皆暗若符契,无能屈者”。据说,他前后修建了寺院893所,随其学佛者接近万人,其中包括自天竺、康居远道而来的佛调、须菩提二位比丘,汉地僧人则有:道安、僧朗、法汰、法雅、法常、法和、法佐、僧慧、安令首尼。无论从寺院抑或僧众来看,这都是佛教初传汉地以来最庞大的数据。

公元335年,当道安前往河北邺城中寺参学一百多岁的西域高僧佛图澄时,还是个24岁上下的青年。据说两人一相逢,便彼此“见而嗟叹,与语终日”。

此后每逢寺院讲经时,佛图澄便令道安进行覆讲。这种垂爱使得在寺内其他同参都表示怀疑,于是便故意罗列问题来刁难。没料到道安“挫锐解纷,行有余力”,他黝黑的皮肤在殿堂佛灯的映照下,一如黑夜的火把夹杂着锋芒,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轰动效应。

邺城,是道安照亮中国佛教文明前程的第一个驿站。

范曾 绘

那是一个史称“五胡乱华”的乱世。

道安时常感慨,“予生不辰,皇纲纽绝,玁狁猾夏,山左荡没”(《道地经序》)。亲眼目睹社会现状之苦空无常,不仅应验了万般皆苦的佛教理论,同时也触动了道安的悲悯之心,从而更加激发出为法忘躯的热情。

佛图澄圆寂后,中原地区战火纷飞。从37岁到52岁的十多年间,道安为躲避厮杀,曾先后辗转于濩泽、飞龙山、太行、恒山、王屋山等地,备尝颠沛流离之苦。

山外是戎马倥惚,逐鹿中原的烽火狼烟,庵内却是孜孜追求佛教精义的缁衣身影。随着修道阅历的积累与佛学领悟的增上,道安开始扬弃“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的“格义”方式。一天,他同僧光谈心时提到,“格义”其实与佛教义理多有违背。僧光表示不能轻易否定前人对佛教的理解,“不容是非先达,且分析逍遥”。道安说,“弘赞教理,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这种不屈从古人,以追求佛教核心价值为原则的精神,让人很容易想到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武邑太守卢歆听闻其声望,时常亲近道安。远近前来受其“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渐渐地,他身边已经形成了一支数百人的修学团体。在这群从化者中,道安发现了年轻的慧远、慧持兄弟。

来自山西雁门的慧远年仅21岁,当时还未出家。粗头乱服的他本来是要到江东去跟随范宣子学隐遁之道的。由于遍地战火关山阻隔,无法南行。碰巧于途中得知道安在恒山的弘法盛况,于是前来观摩。没料到乍见之后,慧远便“一面尽敬,认为真吾师也”,当下便领着弟弟慧持皈依佛门。

出家这件事儿,有时就在一念之间。

襄阳广德寺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