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道安,你是东晋佛教的一片天

当慕容恪攻略河南的时候,扰得民无宁日。看样子北方是待不下住了。恰在此时,道安接到了来自湖北的一封信。

信是襄阳名士习凿齿寄来的:“……深经普往,非斯而谁?怀道迈训,舍兹孰降?是以此方诸僧,咸有倾想。目欣金色之瑞,耳迟无上之藏。老幼等愿,道俗同怀……”来信的意思很明显是邀请他到湖北。在乱世风云中忽然接到远方抛来的橄榄枝,道安倍感温暖,于是决定南行。

当一支荜衣褴褛的多达数百人的僧团在风雨飘摇中艰难跋涉,一则没有后勤补给,二则十分容易引起乱军的怀疑时,身心交困的道安依稀记得《毗尼母经》所言“二法不可违:一者佛法,二者王法”的告诫,终于发出了“今逢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切肤之叹。这句话后来在中国佛教史上十分著名,今天依然在发挥重要作用。

队伍行至河南新野,地,道安终于决定分散徒众:让法和领着一些人去四川,说蜀地的山水可以修闲;法汰带领昙一、昙二等四十余人去扬州,说那里士大夫很多,崇尚儒雅的风气很盛。而他自己则带着慧远等百余人,慢慢向湖北挺进。

临别时,一向坚强的法汰握着道安的手不忍放开,流着泪说:“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忘矣”,至今读来都让人难以释怀。

襄阳广德寺

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5),53岁的道安到达襄阳。先前写信的人已在驿站守候多时了,两人一见面便说:“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在襄阳,道安一住就是14年。这段时期的他思考日深,踌躇满志,很多拓展性的佛教工作便是在此间完成的。

比如,对“般若”义理的探讨是当时佛教界的热门话题。慧常远自凉州送来《光赞般若经》。促使道安对“般若”义理有了进一步理解。他在开示的时候,将《道行》《光赞》与《放光》三经结合起来宣说,形成《合放光光赞随略解》讲义,并且从“本无”角度来阐述般若,认为“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从而成为“六家七宗”中的佼佼者。后来僧睿评价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日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

又比如,随着西域方面传译过来的典籍逐渐增多,文献整理方面的工作势在必行。《出三藏记集》称:“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渊富,妙尽玄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方广锠老师曾根据相关目录学文献加以研究,认为道安在北上长安之前,共撰写的经典注释及其它著作已有27种之多。这些著作中,除了他在飞龙山及在濩泽期间撰写的关于《道行经》《道地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安般守意经》等六种经典注释外,绝大多数是在襄阳时期撰写的,计有:1.《光赞折中解》一卷;2.《光赞抄解》一卷;3.《般若放光品折疑准》一卷;4.《般若放光品折疑略》二卷;5.《般若放光品起尽解》一卷;6.《了本生死经注》一卷;7.《密迹金刚经甄解》;8.《持心梵天经甄解》上两种合一卷;9.《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经解》一卷;10.《人本欲生经注撮解》一卷;11.《十法句义》,12.《十法句杂解》(上两种合一卷);13.《义指注》一卷;14.《九十八结解》,15.《九十八结约通解》(上两种合一卷);16.《三十二相解》一卷;17.《三界诸天录》一卷;18.《经录》一卷;19.《答法汰难》,二卷;20.《答法将难》一卷;21.《西域志》一卷。另外,在《出三藏记集》中还保留了《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虽然没有包括在上述目录中,但也是道安在襄阳时期撰写的。

这些洋洋洒洒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安在创作上是多么的勤奋。令人遗憾的是,上述作品除了《人本欲生经注》《人本欲生经序》《了本生死经序》《十法句义经序》之外,其它都大都亡佚了,否则,今天我们对道安的认识和理解必将是另一番气象。

怀着对佛经诠释的密切参与,自374年起,道安开始着手“校阅群经,诠录传译”,作《综理众经目录》。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部经录,可惜原著已经散佚。透过僧祐《出三藏记集》的零星记载,我们依然可以窥探他怀揣神圣信仰对佛经加以赞叹的同时,饱含着忧患意识,在沉着的叙述中不失批判精神,得意处直抒胸臆,存疑处付诸阙疑,有时甚至还“思决于弥勒”。让人充分感受到这种笃实的笔锋中挺立的是佛教草创者的伟岸,其严谨处,又仿佛像是汉代治经的儒生。

在当时的湖北佛教界,道安的威望越来越高,镇守襄阳的朱序认为“安法师道学之津梁,澄治之炉肆矣。”远在建康(今南京)的东晋孝武帝(373—396年在位)也下诏问候:“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徽绩兼著。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俸给一如王公,物出所在。”

纷至沓来的荣誉使得“四方之士,竞往师之”。原本狭小的白马寺已经显得拥挤不堪。创立檀溪寺的因缘已经成熟了。桓朗子、朱序、杨弘忠、郤超等人听说后,都十分支持。新建的殿堂内供奉的是前秦苻坚遣使送来的金箔绮像、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尊,很庄严。另外还有一座五层高的宝塔,而僧房则有400间之多。对于新建成的寺院,道安十分欢喜。慧远后来还特意写了一篇赞颂,叙述道安如何发愿,众人如何赞助,铜像如何庄严等等。该文现存于《广弘明集》卷十五中。

前来参学的人多了,管理便成问题。道安于是结合经典,确立了适合日常生活的《僧尼轨范》:“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这些“行香、坐禅、讲经、饮食、诵戒、忏悔”等日常宗教事务通过实践后,效果很好。习凿齿给远在建康的谢安书写信说:“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威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毕竟好景不长,随着前秦对东晋的不断入侵,导致道安不得不再次分遣弟子,让他们分散到各地传教。这是道安继新野之后的第二次分张徒众。这次分遣的人数较多,但具体有哪些人,史籍记载得不是很清楚。可以查考的有:慧远、慧持、昙徽、法遇,以及前文提到的曾经在濩泽与道安一起研究《道地经》的竺僧辅。

襄阳广德寺

历史有时候的确很荒诞。当年月氏国迦腻色迦王征服摩揭陀国时,提出三个条件:一佛钵,二辩才比丘,三金钱一亿。据说这个辩才比丘便是《大乘起信论》的作者马鸣菩萨。

无独有偶,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前秦统治者派军占领襄阳。道安法师和名士习凿齿作为战利品,被邀往长安。苻坚说此番以十万之师取胜的襄阳之役,有价值的地方只是得到了“一个半人”,其中“一人”指道安,“半人”为习凿齿。将血淋淋的战场厮杀转为对人才的欣赏,显然是乱世之雄的谎言。

年迈的道安在五级寺稍作歇息后,便来到佛图澄当年修建的寺院礼佛,仰答师恩。他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素养,很快成为长安地区衣冠士子推重的典范。被传为“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甚至连远在凉州的鸠摩罗什都听说了,称道安为“东方圣人”,经常对着长安方向顶礼。

在长安,除了住持道场日常事务,道安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心心念念的佛经翻译工作。如协助:昙摩难提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僧伽提婆译《阿毗昙八犍度论》,鸠摩罗跋提译《毗昙心论》《四阿鋡暮抄》,昙摩鞞译《摩诃钵罗蜜经抄》,耶舍大师译《鼻奈耶》,他都亲自在场。对于不正确的译文,他要详加考正,有时还劝令重译。

正因为经历了太多的翻译过程,知晓个中甘苦,所以道安在《摩诃波罗蜜经抄序》中由衷道出了佛经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的千古著名论断。简单地说,“五失本”指的是翻译有五种情况不能与原文一致。1.天竺、中土在语法运用上根本不一致;2.天竺佛典行文质朴,秦人则崇尚修饰文辞;3.佛典颂文中的重复语句,需要删减;四、长行中的重颂部分,需要删减;4.佛典不断重复叙述的地方,需要删减。“三不易”指的是三种情况不容易翻译:1.经典本为佛随缘而说,由于古今风俗不同,要古为今用,很不容易;2.要把佛教中的圣言量完整地呈现给众生,很不容易;3.经典结集时很慎重,现在去圣时遥,一般人传译起来更不容易。

这些出自肺腑的经验之谈,为后来中国佛教的译经工作提供了基本共识,几乎成为“不易之论”。但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后人对道安的观点有时会造成误解。2020年6月,在《上海书评》上看到何欢欢老师的《“不易”之译,道安有“道”》,文中对20世纪以来中日学界部分学者对“五失本,三不易”的误解提出了批评性质疑。2020年10月,张志刚老师在一次题为《经典诠释与宗教中国化——东晋高僧道安留下的学术启迪》的讲座中指出:重读道安的“五失本”与“三不易”学说可以发现,早在“佛教中国化”之初,前者就从词语、语法、文体等方面,探索了“经典翻译的本土化、民族化”;而后者则开示了“经典解释的难题、哲理与境界”,堪称对世界宗教经典翻译史与解释学的方法论贡献。无论褒贬,我看了听了都很受启发。

襄阳广德寺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