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不少人将“如来禅”归纳成禅法在某一时期的发展形态,如达磨禅、慧能南宗顿悟法门之外的禅,或指“祖师禅”之外的“如来所说的各种禅法”,其特色是“藉教悟宗”,依教修证,是教内相传的“未了”之禅,算不上禅的最高境界,自然比“教外别传”的祖师禅要低一些。然而,宗密(780-841)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把达磨门下所传的禅称为最上乘的“如来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是此禅也。”将“如来禅”视为诸禅中“最上乘禅”的原始佛典很多。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其中,“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由此可见,“如来禅”代表禅悟的最高境界,《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对此有如下描述,“无动无静是如来禅,游戏神通深入实际,不住生死不入涅槃,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虽观无相不舍大悲,虽住三界而恒出离,知真无染而不修证,离于戏论常乐宣说。”
由上文可知,“如来禅”是专指觉悟者通过禅修而获得的最高悟境。净慧长老在《生活禅钥》对此有精辟的解读:“什么是禅?首先,禅是一种境界。禅宗有一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是觉者的生活境界。觉者就是佛,佛时时都在禅当中。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禅。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觉者的生活。‘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就是禅的境界。我们可以从外表看到佛的那种安祥、自然、喜悦,这也是觉悟者的生活境界。”
净因法师与净慧长老
既然如来禅并非专指某种禅法,而是禅修成功后的悟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常人所能理解,所以佛陀悟道后,意欲默然,不为世间说法。在梵天、帝释的再三请求下,佛陀根据众生的根性,开始用语言这一工具,权巧方便,“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其目的就是让众生悟入涅槃妙心——“最上乘禅”的如来禅。净慧长老评论说,佛陀引导众生悟入佛知见的方法,“是一种动态的方法,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人、因时、因地而起变化”。中国禅宗历代祖师们效佛所行,在接引学人时,用过很多的方法。这些运用禅来接引大众的方法和手段,因人、因地、因时,契理契机,灵活多变,在不断改变、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育方法(家风),而有五家七宗之分。
总体说来,禅宗的教育法可分为两种:言说方法和非言说方法。有关言说方法的必要性,净慧长老有如下论述:“作为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它是离开语言文字的,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解决的,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藉教悟宗是以言遣言的方便,成为禅宗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历代禅师们除了引导弟子学习《楞伽经》、《金刚经》、《坛经》和祖师语录外,还有三种方法:参话头、解公案和逞机锋。逞机锋后来成为禅宗教育法的最大特色,形成法眼藏锋、云门胡饼、曹洞绵密和沩仰拨火等家风。非言说方法千奇百怪,最著名的有德山棒和临济喝。无论祖师们使用何种教育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刺激诱导门人去思索,返归本心,悟得本心,求得自我解脱。以上所讲述的五家七宗各种类型的禅悟方法才是祖师禅的核心内容。正如净慧长老说:“禅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