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文学作品的传播:坊间对于道济禅师的崇拜,散见于各种小说中。“根据明代田汝成所撰《西湖游览志余》及隆庆三年(1569)刊行的沈孟柈所撰《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可以断定,至迟到明嘉靖、隆庆年间,道济已经被尊为‘济公’‘活佛’,塑像、祭祀于寺庙中,他的故事也成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素材。”(路遥、彭淑庆:《济公信仰形成、演变的几点思考》)在不同朝代的小说中,对于道济禅师形象的描述,反映了济公信仰的形成与发展。考察济公信仰在民间的传播,从明代开始,道济禅师的形象逐渐被文学化与民俗化。到了晚清时代,道济禅师成为民间扶鸾的神仙之一。民国时期,就彻底地将道济禅师作为扶鸾的神仙供奉。
正是由于信仰的诉求、地缘文化的孕育以及文学作品的传播,使道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为济公信仰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合来看,对道济禅师崇拜之所以能够形成庞大的济公信仰,不是一个时代的偶然,而是时代的必然。佛门内部的认可,世俗社会的崇拜,文学作品的传颂,三者聚集到一块,形成了强大的济公信仰。
济公信仰的形成,是在历史阶段中慢慢发展而成。济公信仰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禅文化的推动:道济禅师出身禅门,其疯癫的形象,不拘一格的行为,声东击西的教化方式,将禅自由与超脱的意蕴诠释得淋漓尽致,打破了传统佛教给人的呆板印象,激发了人们参禅修道的信心。
第二,佛教的利乐精神:济公信仰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不带有任何的政治性,以救度苦厄,劝人行善为宗旨,体现了佛教的现世关怀,发扬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萨道精神。
第三,因果道理的启发:济公信仰的内容以道济禅师救苦显异的故事为核心,故事的内容精彩纷呈,阅后使人精神振奋,但故事背后蕴含着甚深的因果道理。将佛教苦、空、无常等思想,融汇于故事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本文节录自心悟《道济禅师修证历程窥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