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指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有害的、自我调节失败的行为。拖延症患者会因为要开始或者要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而感到焦虑,从而通过拖延来应付这种焦虑情绪。
我们通常会对什么类型的事拖延呢?对让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情拖延,对难以完成的事情或工作拖延,对需要做但难以做出的决定拖延。
从这3种类型来看,都是困难而不愉悦的事,而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既然做这件事会让自己难受,人本能就会选择回避,先去做一些能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反正还有时间,于是拖延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又因为这件事一定要做,于是会本能地感到焦虑。当这种焦虑的难受小于面对困难的难受时,还会一拖再拖。
2.因为完美主义心理而拖延
我们的完美主义心理,通常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并认为只有在条件完美、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才能开始行动。于是我们会去做很多准备工作,希望准备得更充分时再开始着手完成任务。
这个时候开始任务就很难了,如果我们真的着手完成任务,一旦完成质量不尽如人意,这样我们便没希望了。因此只要你不真正去做,你永远都可以说“我可以做得很好”。这就是心玩把戏的方式,心为了要保障它自己免于感到没希望,任何事都不会全心全意去做。
所以,人们之所以拖延,是因为害怕,害怕自己做不到完美、害怕失去希望。
3.拖延成功的经历会让人一拖再拖
“拖延症”只是拖延并不是不做,每次拖延虽然有一定心理负担,但大多数都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任务。像我前面所说的拖稿,只是晚几天交稿,似乎也没什么太严重的影响。于是,当每次拖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时,这种经历会让我们容易重复拖延。
当然,我们也可以很好地善用“拖延症”,在拖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去思维这件事,考虑更多的方式去实现它。当有任务在脑中徘徊时,会使人对周围的环境更加敏感,看事物更加敏锐。在此基础上的故意拖延,有可能会迸发出更多的创意。
我们谈及“拖延”时都想要去改变它,因为拖延给人们带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习惯“拖延”的人,容易陷入“因为心情不好而拖延,因为拖延而心情更不好”的死循环。那如何才能改掉拖延症呢?
1.调整认知:将“拖延症”定义为价值观问题,而不是效率问题
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注重效率,倾向于把拖延视为“我们应该避免或努力克服的一件坏事”。但通常情况下,拖延这种行为是大脑向你发送重要信息的方式。这一信息即:你并不是真的想要做这件事。
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你想做的那件事,其实并不是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二是你确实想要做这件事情,但你不清楚为什么。而价值观的调整,有助于激励我们坚持并完成困难的任务。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件事很重要,价值非常大,想清楚为什么要做,想清楚为什么出发,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我们才有动力、有热情去完成它。“为什么做”远比“怎么做”更重要。
2.拆解任务,营造环境,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