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鸣乐器11种:横笛、义觜笛、排箫、角、篪、埙、笙、法螺、吹叶、长笛、筚篥(有大小之分);
弦鸣乐器7种:琵琶、五弦、阮咸、竖箜篌(亦有大小之分)、琴、筝、卧箜篌;
膜鸣乐器16种:鼓、细腰鼓、齐鼓、擔鼓、掆鼓、杖鼓、毛员鼓、都昙鼓、鸡娄鼓、手鼓、铁鼓、铜钹、碰铃、磬、铎铃、拍板。
除此,石窟中还有不借助乐器实物作乐的形式,如吹指、抃(击掌)、弹指。还有一种情形是,本属乐器,但被使作饰物,如第10窟前室列柱基座下大象背垫上雕饰的悬铃(图3),同窟后室壁面顶端三角垂饰上缀饰圆形、钟形的铃铎、第16窟南壁屋形建筑物勾连流苏的磬、第6窟南壁浮雕塔檐角悬垂的各种铃等等。
再识云冈石窟乐器图像(上)
过去一直认为,云冈早期(460~471)昙曜五窟(第16~20窟)乐器雕刻寥落,形式单一,数量亦少,现在看来却非如此,经调查统计,本期发现6组乐队共计35件乐器,数字可观,且胡风突出。它们主要集中在第16、17窟。另,20世纪30年代,第20窟窟前曾出土一件横抱拨奏棒状五弦飞天乐伎雕刻,疑为该窟崩坍物,这意味着第20窟也有音乐造像题材。
第16窟南壁分布两个大型尖拱龛,西侧尖拱龛楣外两隅共雕10身乐伎,他们均梳高发髻,代表汉族形像。
东侧尖拱龛楣外两隅共雕6身乐伎,分别持奏齐鼓、筚篥、铜钹、义觜笛、排箫及腰鼓,其中,铜钹伎的头顶剃光,只留前额一撮短发,类似鲜卑族髡发,其余数人一概为向后倒梳的辫发,之所以强调其发形的不同,就是要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北方少数民族。该窟南壁窟门东侧下端残存一帐形方龛,属云冈晚期补龛,龛外帷帐上方横设一组颇具古风的天宫伎乐列龛,由13身乐伎构成,分别为:筚篥、细腰鼓、琵琶、竖箜篌、法螺、合掌、合掌、合掌、琵琶、篪、箫、鼓、细腰鼓。乐伎均梳剃发形,人物面部、服饰包括乐器均不雕饰细节,居中的3身合掌人物或为歌者。此处篪的出现,不仅为云冈特例,即便北朝雕刻中也属罕见。
第17窟东壁盝形大龛拱端左隅雕2身乐伎,均头戴鲜卑族大头垂裙帽,一人露出半身,持排箫演奏,另一人执拨弹奏琵琶,右腿单盘,空间促狭,况盝形龛拱端两侧通常用来表现菩萨、弟子等天界人物,鲜卑俗人形像并以乐伎的身份出现于此实不如法,显系工匠临时起意擅为。此外,该窟南壁西侧下层盝形龛拱端两隅也新发现持奏横笛、琵琶、鼓的伎乐天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