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佛学艺术 > 正文

明代铜鎏金六子戏弥勒像

明代铜鎏金六子戏弥勒像

明代铜鎏金六子戏弥勒像

大肚弥勒是印度佛教中弥勒菩萨在中国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事迹见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和南宋志磐《佛祖统纪》等书的记载。他是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的一位僧人,法名契此,因“形裁腲脮,蹙额皤腹”,常以竹杖挑一大布袋,内装随身用具,四处化缘乞食,常出语无定,行为乖张,由此名噪一方。后梁贞明二年(916)他来到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下一块磐石上,端坐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安然而逝,人们因此将他奉弥勒菩萨的化身,并建庙塑像供奉。

明代铜鎏金六子戏弥勒像

明代铜鎏金六子戏弥勒像

此像的主体造型即依布袋和尚形象塑造。弥勒方头圆顶,大耳垂肩,满脸堆笑。上身披袈裟,胸腹袒露于外,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带,衣边刻有精美花纹。半跏趺坐姿,左腿横盘,右腿支起,右手置右膝持念珠,左手置左腿握一布袋。一般大肚弥勒的塑造率皆如此。但有趣的是此像又在弥勒的周身添加了六身童子,他们以不同的姿势出现在弥勒的头顶、头身两侧及手握的布袋之中,呈现出与弥勒嬉戏的生动场景。弥勒像头顶又立一像,顶无须发,身披袈裟,大腹便便,憨态可掬,左手持布袋,右手挑竹杖,表现的显然是布袋和尚行道的最原始形象,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此像整体造型生动,雕琢精细,形式独特罕见,品相完好无损,尤其是弥勒与童子浑然一体,传递出天真活泼、其乐融融的艺术美感,是一尊极为难得的大肚弥勒造像珍品。

明代铜鎏金六子戏弥勒像

明代铜鎏金六子戏弥勒像

值得注意的是,童子与大肚弥勒的组合还具有深刻的佛教寓意。其创意来源于南宋志磐所撰《佛祖统记》的记载,该书记载布袋和尚常“有十六群儿哗逐之,争挚其袋”。但民间一般以五童子或六童子嬉戏于弥勒身旁的形式来予以表现。其中,五子戏弥勒像中的五子世俗意味较浓,蕴含五福临门、五子登科等古代民众美好的祈愿,而六子戏弥勒像中的六子则有纯正的佛教寓意,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种感觉器官)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种感觉器官对应之物)。佛教认为六根和六尘是导致人类产生烦恼的根源,是六个盗贼,《道德经》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因此佛教要求学佛之人要经常防护六根,不为六尘所染,正所谓“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裴休《送子出家诗》)。但弥勒的修为足以调御这六贼,他显现大腹便便、笑口大开和与六贼和合共处的形象特征就充分展现了他调御这些烦恼之贼的超逸状态。此像最下面一身童子,下半身已装进弥勒的布袋之中,头和两手在外,俯身向下,做出奋力挣脱的样子,正生动表现了童子为贼的形象特征,是弥勒周身六童子代表根尘六贼的最好注脚。

(责任编辑:印月)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