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佛学艺术 > 正文

【鉴赏】流失海外的石刻造像(下)

河南龙门石窟的擂鼓台三洞建于武周和盛唐时期。馆藏的佛头像原属其一洞窟中的大佛。佛有漩涡发型,高肉髻,脸庞圆润饱满,眼呈俯视之态,眼睑微合,眼珠点黑彩,神态自信沉着。根据头像的硕大尺寸可知原大佛应高高在上。由此,若从仰视的角度再看这尊头像,佛的容颜就变得更温和亲切,实可为原设计之本意。独特的创意和纯熟的雕刻技法,是盛唐造像得以具备高度写实性和表现性的原因。


菩萨和罗汉像

菩萨和罗汉分别是大乘和小乘佛教徒在修行成佛前能取得的最高成就。对菩萨罗汉的供奉反映了佛教信仰的世俗化。菩萨、罗汉像即芸芸众生的写照,形象、神态往往也就真实生动,更富人情味。

0db49186ed73f221343dd726782ce0e5.jpg

大势至菩萨头像,响堂山石窟,北齐,石灰岩

大势至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菩萨,和左胁侍观音菩萨及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大势至的形象,多是头戴宝冠,冠中有宝瓶。馆藏的北齐大势至菩萨脸型圆润,丰唇满颊。大拱形弯眉之下是细长的双眼,用细线勾出双层上眼睑,抿嘴轻笑,又刻意雕出丰实的下巴。这些独特的造型和技法与河北省响堂山石窟的同时代造像完全相同,应是原属于该窟的造像。头像神态自信怡然,制作相当精美,是北齐石雕像中的佼佼者。

d92273d33d37782554af6e6377229770.jpg

大势至菩萨立像,辽代,大理石

菩萨造像在入唐以后表现得更加丰富和世俗化。细腰斜躯S形形体已成主流,体态浑圆,衣装璎珞繁华,造型手法成为后世历代的楷模。馆藏的辽代大势至菩萨延续了唐代风格,但又不失契丹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大势至脸形饱满丰圆,厚颈阔胸,有北方民族雄健粗犷之风。衣着贴体,衣纹华丽,长帔帛从左肩垂下被右手拉住,在腿前构成一道弧线,为雕像增添了一份刚柔相济之美。菩萨戴宝瓶冠,两边下垂的宝缯呈穿珠式,似为契丹特有装饰。其石榴形头光与北齐大势至宝冠上的图案一致,可见佛教题材基本程式的一脉相承。

3b230d3580fefee1c721e25309c4e1da.jpg

罗汉立像,金代,公元1108年,大理石

佛史上有十六、十八或五百罗汉之说,他们也是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众弟子,所以,罗汉造像多为世俗和尚们言行举止的写照。馆藏的金代罗汉像在相貌和形体上是一位惟妙惟肖的胡僧。罗汉内穿僧祇支,外罩袈裟,衣装的层次结构刻画得细致分明。衣质轻薄,透出瘦削的体格,胸部突出的肋骨清晰可见。衣纹的曲直转折既写实又富装饰性,前面的一组平行弧线由上至下递增,富有节奏感,和垂直的形体构成和谐对比。罗汉的头颅呈圆锥形高耸,象征已得尽智。脸相清癯,高鼻,深目,颧骨凸出,卷曲的眉毛、胡须栩栩如生。罗汉微微侧头,似乎正在神情专注地聆听着什么。造型设计抓住这种一刹那的动感,给本来静态的立像增添了许多生气。罗汉像的背面也有写实的形体和衣纹描绘,吻合此像为三维空间之作的创意。这尊石像,雕工纯熟精湛,人物形神皆备,实为宋金时代中国罗汉像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印月)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