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乘来说,小乘的禅法是要讲七清净和十六阶智,其实与大乘禅法是相通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无论是心还是物,没有任何可以执著的。因此当科学家、物理学家千辛万苦爬到了山顶比量地来欣赏自性的无限的本地风光的时候,我们的佛学大师早就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他早就已经证悟得缘起性空了,而且不像物理学家只是比量的能够理解缘起性空,他是实证地证到“缘起性空”。
北宋时候的苏轼,他是喜欢参悟禅理的,他写过一首富有哲理的《琴诗》来阐述缘起性空: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于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觉得这首诗非常有趣味,很有哲理。其实他要揭示的就是缘起性空,我们虽然是凡夫,没有证悟得缘起性空,但是通过这个“弦论”其实也能够比量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缘起性空。
禅是人类智慧开发到登峰造极的自由自在、快乐无忧、平等独立的状态。你看每一位禅师都是气宇如王,他这种自信心从哪来?就从他对于自心的禅的智慧的开显而来。所以我们要透过心来修心,一颗彻底打开,能够包容宇宙实相的心,这是人类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层次的净化,那是什么?开悟的圣者的状态,佛陀的状态,这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净化的状态,最高层次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