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财富和至亲的打击,佛陀仅用一席话就让这位“倒霉透顶”的婆罗门放下悲痛,证得初果。他说了什么?
有一个拥有广阔良田的婆罗门,经文中称之为“种稻梵志”。一天,他正美滋滋地站在田边,望着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的稻子,志得意满地盘算着明日收割后的收获。这时,佛陀正好带领僧众入城乞食,佛陀问弟子道:“你们看见这位梵志了吗?”众人回答说“看见了”。接下来,佛陀默然不语,乞食之后返回了精舍。
然而,就在当晚,也许是业力所致,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了。突然暴雨倾盆,夹杂着硕大的冰雹,将田地毁得一片狼藉,熟透的稻子颗粒无收。不幸还不仅如此,祸不单行,梵志的女儿在当夜也突发意外亡故。梵志顿时觉得天塌了一般,想着自己怎么如此倒霉,简直是倒霉透顶了,悲伤地嚎啕大哭。
梵志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沉浸在巨大的哀伤中无法自拔,任凭旁人如何劝慰都难以平复。突然间,他想到了一位最有智慧的人——佛陀,便迫不及待地前去见佛。佛陀深知梵志此刻的心境,并未直接讲述深奥的佛理,而是从他能切身感受的现实出发,告诉他世上有五件事情,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无法改变的真理:
“当耗减法,欲使不耗减,是不可得;当亡弃法,欲使不亡弃,是不可得;当病瘦法,欲使不病瘦,是不可得;当老朽法,欲使不老朽,是不可得;当死去法,欲使不死去,是不可得。”
说的是现世当中,人们都能真切感受的现象,世间之物必将耗减,你即使想方设法试图避免,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同理,世间之物必将消亡、世人必将会有疾病、世人必将会衰老、世人必将会死去,这五件事情是世间无法逃避的无常之相,真实不虚,每一个人都会遇到。
佛陀说,遭遇这五事,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表现。一类人缺乏智慧,不能了知这五事,心存贪爱执着,结果烦恼便如毒箭刺身,终身忧愁万端,结果除了伤身害命之外,却于事无补。而另一类人充分认知了这五件事情的真相,他们换了一种思维方式:
“不是独我家耗,世悉亦尔。世与耗俱生,我何从独得离?慧意谛计,我今已耗,至使忧之,坐羸不食,面目委色,与我怨者快喜、与我厚者代忧,惨慼家事不修计耗,不可复得。已谛如是,见耗减、亡弃、老、病、死法来,终不复忧也。”
这些有智慧的人见到无常之理,知道自己并非世上为数不多的倒霉蛋,世上无人不经历这一切。徒然忧愁沮丧除了让自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让亲者痛仇者快、让自己生活一塌糊涂之外,对自己毫无益处。明白了这一切,他们因而能做到远离忧戚。
听了佛陀切境的开示,梵志的内心逐渐安定柔软,这时佛陀又适时由浅入深地为他讲述了布施、持戒、升天福报以及苦集灭道四圣谛道理。梵志听闻之后,幸运地当下证得了须陀洹果。这位梵志看来是个有慧根的人,才能在听佛说法之后,很快地悟道,连佛的比丘弟子也觉得这件事很神奇。
佛告诉比丘们,这位梵志不止是这一世得到佛的教化,而是在久远劫以前就曾得到佛的教化。过去世,种稻梵志曾是一位国王(即桀贪王,后自称“大胜王”)。那时,佛的前身是郁多童子。郁多曾经开示桀贪王,贪欲无止境,会带来忧患。智者远离贪爱,就能心获安稳。若尽舍贪欲,则得道定。若能摆脱这种烦恼,就能如经文最后所说的那样:“……远欲勿犯,精进求度,载船至岸”,最终抵达彻底解脱的彼岸。
这则出自《义足经·桀贪王经》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无常”的普遍真理与智慧的应对之道。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下载这部经典原文研读,汲取佛陀那穿越时空的智慧。
来源:大众阅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