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修行实践 > 正文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忿”即忿怒,“恨”即怨恨,是随烦恼中的两种烦恼。

忿:即对不顺自心之对境,引生气怒之情,而发为暴恶之行动,称为忿。忿由嗔而生,刚烈而强猛,然无余势,非长久持续者。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恨:即指对忿怒之事永远不忘,乃结怨之精神作用。据《顺正理论》所说,“如桦皮火,其相猛利,而余势弱,说名为忿。如冬室热,其相轻微,而余势强,说名为恨。”故知恨虽不如忿怒之猛烈,但余势极强,历久不灭。

以前的建筑物,其骨干大都是栋、梁、椽、柱、砖、瓦、木、石一类。栋、梁、椽所负担的重量,多集中在柱子上。

同样,假如我们在大众之中,需要负荷更重的责任之时,我们要向柱子看齐,无有忿恨诤心,将自己所作所有的功德,都回向众生及国土的庄严,而不因为自己的能力与所负担的责任,生起我慢诤心,没有了我执,自然就不会有忿恨的热恼。如《杂宝藏经》云:得胜增长怨,负则益忧苦,不诤胜负者,其乐最第一。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善用其心

〈净行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第十一品,此品请法主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提问:作为菩萨,如何清净身、口、意三业,自利利他,成就佛道,共一百一十个问题。

文殊菩萨则以“善用其心”一法,总答智首菩萨的提问,指出若能在生活善用己心,身、语、意三业都会清净,又分别提出了一百四十一条愿行,指导凡夫念念不离众生,把握当下随事发愿。

心为一切法之本源,用于善,则善,用于恶,则恶。让我们一切学习实践菩萨清净愿行,触事留心,随时发愿,善用己心,早成佛道。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责任编辑:印月)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