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有云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意思是说当众生遇难时
只要诵念菩萨的名号
便会得到菩萨的救助
但是如果一个人有这三种表现
念再多经拜再多佛也无用
修行人一旦有这些表现,天天念经拜佛也无用
嗔恨心重
《佛说遗教经》中说:“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嗔恨如同毒药,是一切恶的根源。
佛陀在世时,听闻有一头牛连续杀死了三个人,佛陀便和弟子说起了其中缘故。
原来,这三个死掉的人在前世是商人,相约出门做生意。为了省路费,与一妇人商量借住在家里,也答应付租金。然而第二天,三人却趁妇人外出时溜走。不料被妇人发现,愤怒地向三人要钱。
三人不仅赖账,还口出恶言侮辱妇人,最后妇人愤恨的发誓:“今生我虽奈何不了你们,来生无论我是否为人,我都不会放过你们!”那头牛就是转世的妇人。
《华严经》中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可见嗔恨心的可怕。
故事中三个商人固然可恨,但还不至于受丧命的惩罚,妇人的嗔恨心就像毒咒,不仅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如果一个人一直带着嗔恨心,放不下执念,总记恨着他人,要知道这并不会消业,反而是在造业。这样的人即使每日虔心拜佛、念经,也无法积攒不下功德和福报。
贪欲心重
《法华经》有云:“诸苦所困,贪欲为本。”
欲望是一种本性,但贪欲过度,就容易造下业障,甚至丢掉性命。贪欲是痛苦的根源,是吞噬人心的魔鬼。
《八大人觉经》中有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所谓人无欲则刚,人无欲则明。一个人只有戒掉贪念,放下私心,满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才能生活的身心自在。
修行人一旦有这些表现,天天念经拜佛也无用
所求太多,私心太重,人生会越来越苦,离佛也会越来越远,到时即便天天拜佛也为时已晚。
不畏因果
佛语有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业力,真实不虚。
有一年,天旱水涸,河里的鱼都被迦毗罗阅城中的渔民捕杀吃完。
只有一个小孩没有吃过鱼肉,仅是在一条大鱼的头上敲了三下玩。
佛陀转世后,当时的波斯匿王生下太子琉璃。琉璃继承王位后,立即率兵攻打了迦毗罗阅城。
将城中居民尽数屠杀,同时佛陀三天头痛不已,诸弟子本想请佛解救城中居民,佛陀却说因果难违,并将过去吃鱼公案说了出来。
“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时捕杀的鱼群,而现在被杀的居民就是当时吃鱼的村民。
而我因为当时敲打了鱼头三下,如今就要遭受头痛三天的果报,业力难逃。”
万事都逃不过因果。种下什么样的因,就感召什么样的果。
敬畏因果的人,知晓其中的因果道理,不敢随意造下恶业.而不畏因果的人,狂妄自大,毫不畏惧业力的影响。
对别人做的,终有一天会回到自己身上。等到明白悔悟,就算求神拜佛也改变不了!
《华严经》有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修行人一旦有这些表现,天天念经拜佛也无用
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想要改变命运,就断恶修善,忏悔消业、行善培福。但若不畏因果、执念太重,随意造业,那就算拜再多的佛也徒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