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修行实践 > 正文

什么是烦恼?

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陷入执着无法自拔,或是被情绪风暴裹挟而失去方向的经历,这些困扰在佛教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烦恼”。烦恼是扰乱身心安宁,导致痛苦与轮回的根本因素,而佛教对这一人类核心困境有着精微的剖析和凝练的总结,在“八万四千烦恼”之中,有六种最为基础,所以被称为“根本烦恼”,分别是贪、嗔、痴、慢、疑和恶见。

一、贪贪就是对顺境、喜爱的人事物产生强烈的占有欲、贪求和执着。于是过度追求感官享受(色、声、香、味、触)、财富、名誉、地位、情感等,不愿放手,永不满足。因此便会患得患失、痛苦焦虑,所以贪是维系轮回的重要力量。

二、嗔嗔是对逆境、厌恶的人事物产生排斥、憎恨、愤怒和伤害的意图。其表现往往是脾气暴躁、怨恨他人、抱怨环境、嫉妒狭隘。嗔恨不仅破坏内心平静与人际和谐,还会很猛利地驱使我们造作恶业,进而带来更多的身心痛苦。

三、痴痴是对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缘起、无常、无我)缺乏正确认识,是根本性的愚昧无知。因为无知,所以不明事理,颠倒妄想,执着于虚妄不实的事物或观念(如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我”等)。这种无知障碍智慧生起,是产生其他一切烦恼的总根源。

四、慢慢是基于对“自我”的错误执着而产生的自高自大或自卑心理,表现形式有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七种之多,但总不出骄傲自满的范畴,不仅制造了人际隔阂与冲突,还会阻碍学习和进步。

什么是烦恼?

什么是烦恼?

五、疑疑是对于佛教义理、修行方法和善知识教导的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初学时的疑问甚至怀疑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因果的真实性、解脱的可能性、佛法的有效性这些根本道理长期摇摆不定,无法生起坚定信念,这种犹疑便如同迷雾,障碍前路,使人停滞不前了。

六、恶见恶见是一切错误见解的统称,其主要表现为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五种,佛陀出世时印度的诸多外道所执着的对于宇宙人生的见解多数可以归纳其中。这些对于世界的错误看法作用直接而强烈,所以也被称为“五利使”。

这六种根本烦恼并不是独立的,而可以相互交织影响。例如因为无知(痴)生起恶见中的身见,对自己身体的愉悦享受产生执着贪恋,而对于妨碍享受的人或者事生起嗔心,在享受的过程中与他人比较,竞相炫耀,贡高我慢,而对于苦乐因果的道理犹疑不信,这六种根本烦恼共同构成众生心理痛苦和轮回不息的内在驱动力,而认识这六种根本烦恼则是止息这些烦恼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印月)

专题

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佛欢喜日、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是大众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一一报告,诸佛菩萨见弟子道业有成,感到欣慰和欢喜,安居到此结束。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2018年8月23日(周四),农历七月十三,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日。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农历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农历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观音菩萨以大悲救度为主要的德行,但是蕴藏于大悲之后的,乃是无边的大智,所以在中国佛教界最为流行的《般若心经》,即由观世音菩萨所宣讲,所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最好的表现。

农历六月初三 韦驮普萨圣诞

农历六月初三 韦驮普萨圣诞

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纪念日。韦驮菩萨,又称韦驮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为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