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修行实践 > 正文

“吃素”与“吃斋”有着本质区别

在很多人心中“吃素”与“吃斋”是一回事,毕竟寺院的斋饭都是“素食”。

其实不然,“吃素”与“吃斋”有着本质区别。

“吃素”是指忌荤腥,而“吃斋”则是佛教术语,是一种佛教行为,是每一位佛教徒都应尽全力去遵守的戒律。

吃斋并不等于吃素,它比吃素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一、吃斋缘起

佛法说:法 轮未转,食轮先转,所谓“身安则道隆”。

想要“身安”,则离不开食物的支持。早期的佛教僧人是以乞食为主,修行与弘法并行。

僧人们乞食的真正目的在于随处弘法,因此他们不贪口欲,只是将吃饭当做维持生命和治疗饥饿的方式。

佛陀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条,即要求佛教弟子一天只可进食两顿,早、中各一次,过了午时(约下午2时)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之前都不可进食。

佛教东传以后,其内涵也随之丰富起来。

据史书记载,梁朝的梁武帝信奉佛教,在他的要求下,所有寺院的斋饭统一被改成素食。

自此,我国佛教寺院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斋饭。

以素食为主的斋饭,将佛教不杀生的慈悲情怀延伸到一切有情生命。

同时“不杀生”也象征着洁净,与佛门清净相呼应。

因此,很多人也将“吃素”作为皈依三宝的象征性举措。

“吃素”与“吃斋”有着本质区别

“吃素”与“吃斋”有着本质区别

二、吃斋需要注意什么

吃斋,是指僧人前往斋堂用餐,这对僧人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

吃斋,也可称之为“过堂”,这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所特有的仪制。

吃斋(过堂)是僧人一天中重要的功课之一,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它代表了佛教思想与礼仪的统一。

杂念受食,聚头作喧,当粥而饭,当后而前,偏众非僧,争位非贤,虽然腹饱,如吞铁丸。

可见,僧人吃斋是一件严肃而井然的事。因此,僧人吃斋有着严格的威仪。

进斋堂前,须有专人敲击挂于五观堂外的大木鱼和云板。

当云板响起,僧众搭衣列队进入五观堂,依序就坐。

寺院住持坐于堂中法座,僧众在两边就座。

木鱼梆是吃饭号令,又被称为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劝诫佛门子弟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开饭前,全体僧人需要齐念《供养偈》,以此奉请十方诸佛菩萨。

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以上为早午斋前念诵的相同部分)

然后一僧人负责出食,将七粒米与少许面条送至施食台,通过念诵施食真言,观想七粒米可变无量无数如须弥山,施予大鹏金翅鸟、罗刹鬼子母和旷野鬼神众等,以此体恤饥困众生,愿他们同得饱满并去除悭贪。

用斋时应当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

不能讲话,嚼食不得出声,双脚不得交叉或者翘起。

关于所需饭菜,则有特定的手势可以去表达。

当住持将筷子搁在碗边上,意为对众僧开示,那么就需要僧人将筷子放下,停止进食。

在用斋结束前,需要用开水冲洗碗中的残米油渍,并全部喝下。

这是佛教僧人珍惜供养之人的心意,即使是一粒米,也是弥足珍贵。

僧人收拾好钵具,维那起腔,齐唱《结斋偈》,列队出五观堂,普愿一切众生信佛念佛,同生极乐。

至此,用斋仪式完毕。

“吃素”与“吃斋”有着本质区别

“吃素”与“吃斋”有着本质区别

三、吃斋时的五种观想

僧人过堂用斋的地方被称为“五观堂”。

而五观堂内经常挂有这样一幅楹联: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这是说,僧人在过堂用斋时,需要心存五种观想,以培养僧人的菩提心,这也是佛门中的一种修行方式。

第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智度论》云:“思惟此食,因垦植、耘除、收获、舂磨、淘汰、炊煮而成,用功甚多。”每粒米皆来之不易,需倍加珍惜,不可浪费。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毗尼母经》云:“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

用斋时,需要自我思索修行和道德有无缺失、是否符合佛制、是否值得享用这顿饭菜,以惭愧心来激励自己精进修行。

第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用斋时,不得起贪念美食美味的念头,也不能因为不合口就起恶意。以此告诫僧人戒除贪嗔痴,使其不生恶念。

第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正如原始佛家那样,进食只是用来维持生命、防止饥饿的办法。因此用斋时讲究适度,不可贪念口欲,求健康饱腹即可。

第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

用斋是为了维持生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成道。如不为道,则粒米难消。希望僧人以此为戒,虔心修行,以成正果。

吃斋,是中国丛林特有之仪制,有特定的礼仪规矩。

吃斋,不仅仅是为了裹腹,更是借此修行,精进佛法。

(责任编辑:印月)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