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希彦
秋天的气机是收敛下行的,那温度降下来没有?初秋的炎热是不输夏天的,有秋老虎之说,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温度不降,但湿度已经降下来了,这就形成了又热又干燥的气候特征,此所谓秋燥。为什么有些人用润燥的方法却没有效果?因为秋天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失衡,就是秋亢。人体和天地气机相应,汗腺和毛孔会渐渐关闭。此时若温度不降,气血亢盛于上,体表又没有出路,就会在上部形成壅塞和瘀热,这就是秋亢。具体到人体的反应,秋燥的主要特征有:烦躁;食欲旺盛;唇口干燥;入睡困难;小便多。秋亢的主要特征有:小便少;皮肤发黄;胸闷气促;脾胃痞满;头晕面肿。秋燥多为宣散太过,阴虚火旺,要用滋阴降火之法,不能只用寒凉药。首先它们煎出来汤都是黏稠的,黏稠的东西一般都能滋阴。麦冬色白而轻升,擅长入上焦而润肺;还略带一点类似桔梗的辛散之气,所以也能化痰。医家说麦冬润肺化痰,就是这么来的。药房里的地黄分生地和熟地两种。生地是直接晒干的地黄,保留了植物的刺激性味道,滋阴的同时还略具祛瘀血的作用;熟地几经蒸晒,祛瘀血的作用减少,滋阴的作用更纯粹。阿胶是驴皮熬的胶,性平,寒热不禁,能补全身之阴,后世称之为补血养阴之圣药。以前的阿胶有浓厚的腥气,能祛瘀血,所以在妇科上用途很广。现在的阿胶往营养品的方向发展,注重口感,几乎没什么腥味,祛瘀血的作用也就少了。地黄和阿胶的滋阴功效都很强,缺点是太滋腻,如果有水湿和胃弱就要慎用。这几味药的滋阴程度和麦冬接近。其中玄参也有类似于桔梗的辛散之气,历来多作治肺之用。其汤色偏黑,又能入中下焦,滋阴作用比麦冬全面,可以视为麦冬的加强版。龟苓膏里有地黄、龟板,能滋阴潜阳;还有清热的草药,比如金银花、蒲公英。组合在一起既滋阴又降火,非常适合用来调理秋燥。秋亢多为痞塞不通,上盛下虚,要用下行通利的药食来调理。引火下行的,以生石膏、黄连、黄芩、苦瓜、柿子为代表。酸敛下行的,以五味子、乌梅、杨梅、山楂、醋为代表。如果是上盛下虚,可以在下行降亢的同时,用滋阴来补虚。到了秋天,北京有卖梨汤的,街边放一口大锅,现煮现卖。梨汤是以梨和冰糖为主要材料,也有加山楂和银耳的。这就有了酸敛和滋阴的双重效果。如果是刚入秋,暑湿未退之时,喝酸梅汤很合适。酸梅汤里有乌梅、山楂、陈皮,以酸敛为主,没有滋阴的作用,不会助湿;陈皮还能理气化痰,预防咳嗽。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同样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春天长叶子,秋天是掉叶子的。春天地气上升,能量荣于上,树木长叶子;秋天地气下降,能量沉于下,树木就掉叶子。有一天我在乡下散步,忽然听到有青蛙叫。当时还在正月里,温度和冬天一样,又阴又冷,青蛙怎么会叫?回去一查,当天的节气是惊蛰。所谓惊蛰就是蛰伏的虫类开始惊醒了。是什么惊醒了它们?显然不是气温。它们蛰伏于地下,唯一的解释就是地气的上升。接下来几天,气温还是很低,蛙声却一天多过一天。这种事情以前只在传说之中,比如武则天时期,洛阳的牡丹花奉女皇之命在冬天开放。女皇之命恐为无稽之谈,真实的原因其实还是天地气机的升降。这个升降不仅决定着花的开谢,也决定着四季的轮回。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冬天的气机反常上升,就有可能反季节开花。天地有反常的气机,世上就会发生反常之事,那年冬天的疫情格外严重。这也就佐证了世间的祸福实质上是天地的气机在主导。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何以能知?说玄也不玄,通过观察阴阳之变化,气机之运行,便可以测知。既然外因是多变的,同时还有内因的作用,燥和亢作为常见的病机,就不仅仅只是秋天有。所谓秋燥和秋亢,是因为在秋天比较高发。季节和病机的对应不是绝对的,每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生各种情况。比如秋天虽然干燥,也有水湿证;虽然上亢,也有气机下陷。还是要依据人体当下的真实反应,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责任编辑:勉淳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