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千金为半,二文为满。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以前有一个女士到庙里想布施没钱,只有两文钱,她就捐了,这个住持就亲自为她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后来进宫,可能做了贵妃有钱了,带数千金又到这个庙里来捐,这个时候,住持就让徒弟来回向、来忏悔。这个女士就不理解就问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我以前只布施了两文钱,您亲自为我忏悔回向,现在我布施数千金,
您却只让您的徒弟来忏悔、来回向,为什么?住持回答,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所以,不是你在庙里捐钱多、你福报就大。你到庙里一分钱不捐,但你是良知光明的,你的福报大到不可限量;你在庙里捐个道场,每年捐百万金、十万金,你的心不真,这百万金、十万金无效,全看心。如果你以前捐百万金、千万金,你明白了全看心,你就省钱了,因为不用再捐了,你可以给自己买辆好车了了。你捐二文,心真,福报就很大。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就是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原文: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吕问曰:“终变否?”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这个还是半善和满善。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汉钟离教吕洞宾炼丹,吕洞宾会了点铁成金术,点石成金。这可以帮助别人嘛,因为你点铁成金,想给谁一点钱太容易了,随便一块石头就变成了金子。
吕问曰:“终变否?”吕洞宾就问汉钟离,我把这个石头给变成黄金了,它还会变回石头吗?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什么意思?这一块石头,你的曾祖父或者你的高祖拿到的是黄金,传到了你这儿了,有一天你打开保险柜一看,一保险柜的石头,所以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吕洞宾不愿意。然后汉钟离说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所以功行在于心,不在于做。三千功行就像袁了凡要做3000件善事,你得做到,但是你的心如果到了,无量无亿的功行善事已经做完了。
所以王阳明讲的,“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传习录》,你这一念就已经是三千、五千或者多少的功行了。所以,还是说的看你的心,半和满。
原文: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这个讲的就更高了,跟后面三轮体空是一样的。你心着不着善,心如果着善,就是半善;不着善,就是满善;这个就是无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执着吗?如果无有我,你怎么会着善呢,你就不会执着了。我捐了多少钱,我的道场,我盖的希望小学,我救助的他?……没有“我”了,你就不会说这是我的、我的、我的,只是做了就做了。
你是什么?你是管道。良知让你做,你做就完事了,知行合一。所以,我讲的对结果零期待。你对结果执着,就不是零期待。所以,你着于善,就不得圆满;你不着于善,那就得圆满。这个对你的心的要求就更高了,就是《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袁了凡,不得了,他如果不懂是不会写下来的。袁了凡的境界已经到了三轮体空。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