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梵音 视频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

中华网佛学综合 2025-10-21 00:00:01

袁了凡的要求是很高的,善和恶全在于“心”。这个心就是良知的光明程度。如果你不致良知,你的善可能就是恶。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刚才举的例子就很好能说明啊。

 

原文: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有的看似是义,但不是义;有的看似合,礼但不合礼;有的看似诚信,但不诚信;有的看似慈悲,但不慈悲。皆当抉择,怎么抉择?致良知,知行合一,这就是是和非。

 

原文: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何谓偏正如果你不懂得知行合一,袁了凡讲的这些东西你头都大了,因为很难做呀。一会儿要考虑这个是阴善,还是偏善、真善?你头都大了,因为袁了凡讲了十条啊原文: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何谓偏正,就是偏善和正善。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明朝做过宰相的吕文懿是在王阳明出生之前的人。吕文懿辞官回乡了,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威望很高。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回到故乡,有一个人喝醉了就骂吕公,吕公不为所动,跟他的仆人说喝醉了不要跟他计较。关键看吕文懿公的发心,是否是知行合一。他如果真的不动气,这么做是可以的,就是他不动气、没情绪;这个人喝醉了骂他,他真的如如不动,知行合一的说别管。如果他其实已经起情绪了,可能想让仆人稍微跟这个人计较一下,但又可能会想自己这么高的身份、这么大的影响力,自己如果和一个醉汉计较会被人耻笑的;如果出于这个心,这个善的不与计较是在造孽。所以,是看背后的动机,背后的发心。我们不知道吕文懿公当时是出于什么心。闭门谢之,就是对这个人他不与计较。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第二年这个人就犯了死刑。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吕公只欲存心于厚,他有人欲,要故意做一个厚德的人,就是摆了一副姿态,自己是一个存心仁厚的人,未必他内心真的如此。吕公讲的很清楚了,自己当时只欲存心于厚。比如,如果有人现场来骂,自己一想,这么多人看着,不能让大家觉得没水平,得让大家觉得自己修为很高,其实已经气的不行了,恨不得跟他打一架,但是自己就笑眯眯的、无所谓了、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对我没有任何影响;其实自己的火已经冲的都不行了。这就是只欲存心于厚,是假善。当时,吕文懿公可能是不高兴的,是有情绪的,但是他顾及自己的身份。内阁大学士在明朝类似于宰相,这么高的威望跟一个醉汉去计较,显得很没身份,这就是人欲,这是假善。

袁了凡说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这个说的不对,袁了凡这个偏正的关系说的是不对的。你只要是知行合一就是正善,不知行合一就是偏善,不存在以善心而行恶事。吕文懿公这个不是善心,事实上他是恶心行了恶事。

 

原文: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下一个例子,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袁了凡把这个归结为恶心行善事,恶心行不了善事,袁了凡讲的不究竟。

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有一个大户人家,在灾荒年,家里的粮仓被穷民给抢了,因为老百姓没粮食。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大户人家到县里去告官,县里不管,饥民就更加放肆去抢,这个大户人家就自己执私刑。古时候,大户人家都有看家护院的,自己的武装家丁就把这些饥民给降服住了,或者说把他们给抓住了,他们就不能再去抢了,众始定,这样就不乱了,不然几乱矣

大户人家这个行为对不对呢?大户人家的行为是对的。饥民抢粮食这个行为是不对的。饥民吃不饱饭已经被形势所迫,直到没有办法为止。这个富贵人家一定不是见到这些人不予理睬的,比如开仓放粮;大家去到县里面去申请一些补助,真的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走上极端也没问题,但是不能一开始就这样。因为这里面会有一些地痞、流氓、无赖,这样一些人会趁势而入。大户人家就把乱象给弄住了,否则一旦发生打砸抢,可能遭殃的不只大户人家,老百姓也会遭殃,地痞流氓趁势暴动,受影响的就是每个人,因为你可能走出去就不安全,你可能在家里待着匪徒就闯进来了,所以先要把这个局面先稳定住。又不是到了要改朝换代起义的事,只是说现在有岁荒,可能明年就丰收了,今年赈灾给一些粮食就没事儿了。

往期回顾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