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里的管理学
《道德经》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道德经》讲的是帝王之道,可谓中国人最高级的管理学。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君王呢?受国之垢者。意思是说能把天下的麻烦都承担的人可以做君王,因为他把天下的责任都担当了,把天下的委屈都承受了,把天下的麻烦都装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站在修行的角度,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一定要做自己的君王:一切责任,我愿意担当;一切委屈,我愿意接受;一切问题,我愿意主动解决。
老子还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心像水一样,质直,柔软,慈悲一切人,利益一切人,而不跟一切人争——不争高下,不争多少,不争尊重,不争名誉。这是水的功德,是我们要向水学习的地方。
老子还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的话很简单,好懂又好做,但天下没人这样学啊!这是老子的伤感。1994年的秋天,我第一次读《道德经》,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眼泪哗哗地流,就像老子坐在我的对面一样,无限感慨!
这些智慧都是与菩提心高度一致的,是最高级的做人和管理原则,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家学传统。

菩萨的管理学
佛教中有没有讲到做事的原则呢?当然有,那就是“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如同菩萨的管理学,因为菩萨来到人间修行,他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管理水平,做众人的表率,要统领大众,所凭借的就是“四摄法”。
第一,布施。布施即是给予,对他人给予支持,给予关怀,给予帮助等。第二,爱语。与人相处,不说伤人的话,不说冷冰冰的话。要发自内心地爱大家,说柔软语,说给人信心、鼓励、关怀和温暖的话。没有批评,没有呵斥,尤其是不能颐指气使,不能居高临下。我们老和尚讲佛教要除“四气”,即“官气、俗气、阔气、霸气”,因为这与菩萨的管理学不一致,与四摄法不相应。
第三,同事。就是跟大家同苦同乐,大家辛苦的时候你不要休息,大家出坡的时候你不要去忙其他的。菩萨是已经超越生死的法身大士,他完全可以住在无生法忍的境界,完全可以住在净土、涅槃,但是他仍然要来人间,与我们同生同死、同苦同乐,不然的话,我们见不到他,他也就不能利益我们,这是菩萨的“同事摄”。对于我们来说,和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忙碌,就属于凡夫菩萨行的同事摄。
第四,利行。所谓利行,就是做大家的支持者,把大家照顾好,帮助每个人完成他的修行或追求,帮他实现自己的目标。
你看四摄法,这可是菩萨的领众原则、管理原则,并不是说你要听我的,如果不听我的,那就是不修行、没有道心,而是全都围绕大家转,遇事冲在最前面,关心大家,照顾大家,支持大家。这就是大乘修行的四摄法的内涵,在生活当中非常好用,不管是做负责人,还是做清众、做普通义工,谁都可以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负责人,如果大家按照四摄法来生活,想想看我们还会不会有烦恼,会不会有压力,会不会有纠结?这样来用心,一切都会迅速缓解。
我的一个总结:所有的烦恼,所有的纠结,都是因为与佛法相违背了。假如按照法来生活,怎么会有伤害呢?怎么会有委屈呢?怎么会有烦恼呢?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违背了法。不是别人违背了法,而是自己违背了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在烦恼中反省,在烦恼中成长,在烦恼中养成我们质直柔软的菩提心。

禅宗道场的管理风格
禅宗道场的管理不同于其他道场,比如在律宗道场里,比丘、沙弥、老戒、新戒、净人、居士,大家在严格的秩序中依律共住,用功修行,一切井然有序。这是律宗道场的风格,禅宗道场自古以来的原则是怎样的呢?
有一次老和尚和我们一起吃饭,我请教座位怎么安排才对。老和尚说,古代的禅宗寺院如果请客,住持坐你的位置,我这个位置是班首坐的。也就是说住持和班首如果在一起,住持要坐在下首,班首则坐在上首。这便是对四摄法的落实。再看百丈禅师,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既然大众照顾我,不让我干活,那我今天就不吃饭。像药山禅师座下那么多弟子,也不乏沙弥童子,但是药山禅师一辈子没用侍者,都是亲力亲为。
五祖法演禅师曾经询问弟子佛鉴禅师,各田庄收了多少粮食,佛鉴禅师一时答不上来,法演禅师批评道,那不行,这些事情你自己要清楚。因为只有亲力亲为,才好磨练道心,而不是运用管理方法来做事。禅宗寺院不是以做事合理高效为目标的,而是在日常事务中养育禅心。
“一心为公,尽职尽责,亲力亲为,任劳任怨”,这十六个字可以作为禅宗寺院做事原则的通俗概括。这是药山寺道风建设的基础,希望大家都能按照这个原则努力修行。
◎ 据2022年5月30日,明影法师于药山寺竹林禅院生活会开示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