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云冈石窟
多数人先想到的是庄严的露天大佛
却少有人留意
那些藏在佛龛角落
雕刻细节里的“月亮”
正静静诉说着北魏人独有的浪漫
这些被凿进石头里的月
不是简单的装饰
而是信仰与美学的完美交融
临近中秋佳节
邀您共同欣赏云冈的“月”
01

仰月冠饰
藏在菩萨宝冠上的千年文明对话
在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中,有一抹“月亮” 格外引人注目 —— 它不是悬于洞窟穹顶的星空意象,而是镶嵌在菩萨宝冠上,形象化称呼仰月装饰。

这是一件收藏于云冈博物馆。这件仰月菩萨冠饰直径约87.5cm、高约 11cm,仰月最外围直径达 23.5cm,由中央弧形圆盘与仰月、两侧对称忍冬纹构成,原本嵌在第 18 窟主尊西侧菩萨的额头,现因风化脱落被收藏在云冈石窟博物馆中。
但其实,这样的“月亮” 在云冈石窟中并不罕见。走进不同洞窟,你会发现仰月装饰藏在各式菩萨宝冠上:如第18窟主尊东侧胁侍菩萨的宝冠、第 11 窟西壁的交脚菩萨等等……都能寻到它的身影。(下图左侧为第18窟主尊东侧胁侍菩萨;右侧为第11窟西壁南端第1层第3排龛主尊交脚菩萨。)




除了此前聚焦的菩萨宝冠仰月装饰,云冈石窟的月亮元素还以多样形态藏在窟顶与神祇造像中,从细节处勾勒出北魏艺术对“月”的多元表达,也印证着佛教宇宙观与文化交融的痕迹。
02

“手托日月”的飞天
手托明月,伴莲花而生
在云冈石窟晚期洞窟序列中,第25窟窟顶的平棊藻井中也出现了“手托日月” 的飞天形象。这里的飞天以手托明月的姿态,相向面朝中心莲花,将“日月” 与“莲花”这两种象征元素融合,打破了石窟穹顶的单调,构建出佛国世界的宇宙秩序。


25窟窟顶的“手托日月”飞天
03

“手托日月”的守护神
上二手托日月,显神祇威严
第8 窟窟门西侧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造像和东侧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是云冈石窟中“日月同现” 的两尊代表性形象,其中 “月” 作为造像的重要装饰与神性象征,直接承载在神祇的手臂之上,象征护法祛邪。其中,鸠摩罗天乘着孔雀,其中一只手托举着日,另一只手托举着月,月亮以简洁的圆形造型呈现,与太阳对称分布,从另一种维度展现了云冈石窟对“月” 元素的运用。


第10窟门楣上雕刻的须弥山山峦起伏间,左右两侧分雕两身阿修罗王,他们仅仅作为须弥山的护法神形象出现。其左手高举日像,右手高举弦月,内侧各雕有一合掌而跪的供养天。画面生动活泼极富有生活气息,用如此豪华的手法表现出佛教的极乐世界须弥山,在云冈石窟中独树一帜。

如今,当我们在云冈石窟前凝视刻在石头上的“月亮”,看到的不仅是北魏工匠的精湛技艺,更是古代中国与外来文明跨越千里的交融。这轮 “千年明月”,是信仰和自然的对话,若您下次再访云冈,不妨抬头找找这轮“不落幕的月”,让古今在对“美好”的共通感知中,完成一场无声却深刻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