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昌如法师:再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第二次佛教中国化略论

(三)、佛教中国化的方法原则:随机立缘,不拘不泥

道安遣法汰到扬州教化,嘱曰:彼多君子好尚风流;遣法和入蜀教化,嘱曰:山水可以修闲。可见,教化之事当随机立缘,不可拘泥,而后方可移风易俗,这是佛教中国化方法论的原则。是以中国汉地佛教素食传统,自梁武以来蔚然成风,“学派”与宗派林立,禅宗之不立文字,当前棒喝,机锋连连,清规与戒律并行,都可谓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的方法论随机立缘,不拘不泥,遥契祖意,却又独具匠心。

(四)、小结:唐末以后中国佛教衰落原因管窥――保守与创新的张力与抉择

唐末以后,中国佛教经过北宋的整体维持、相对发展以后,自南宋开始,中国佛教便逐渐江河日下,及至晚清衰微尤甚。唐宋以降的中国佛教衰微之势,除其自身的原因之外,也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此处,笔者试图以大历史的视角,对于唐宋以后中国佛教衰落的原因进行管窥:

回顾中国历史,可以发现有二次国力与文化由衰向盛转变的时期。

第一次:春秋战国直至秦西汉时期。三代末期,中国由鼎盛走向衰微,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四分五裂,张力巨大。面对如此局面,儒、墨、道、法、兵、阴阳等诸子集中迸发,为家国天下,各呈已见,形成百家争鸣之势。此次,中国文化内在的自发性的迸发与创新,成就了以后秦汉一统天下,以及国力与文化由衰向盛的转变。

第二次:南北朝直到隋唐。东汉末期,中国文化与国力再一次触顶衰微,是以魏、蜀、吴三分天下,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最后还是进入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南北分割,朝代迭更,战事频繁的乱世。此时,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为中国文化注入一股全新的活力,经过儒、佛、道的不断论争、融合与创新,最终成就了隋唐国力与文化的再一次鼎盛。

事实上,笔者认为,当前的中国已经入第三个由衰向盛转变的时期。北宋之后,南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再一次触顶衰微,历经元、明、清,中国文化与国力多为保守,少有创新,及至晚清极度式微。晚清开始,中国有识之士已经放眼看世界,积极汲取西方文明,推动一系列的改革与运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试图为中国文明再次注入新的活力。1911年辛亥革命用最为激烈的方式力图植入西方的文明模式。1945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运用各种方式,试图打破旧有的体制与束缚,快速推动中国社会再次走向鼎盛与繁荣,虽历经坎坷,但自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城乡模式、人际关系、价值序列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已经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节点,为迎新下一个鼎盛的大中国与大文化的到来,作最终地努力与奋斗。

伴随中国国力与文化在唐末以后的触顶式微,实际上,中国佛教在唐宋以后的也逐渐衰微。佛教义学在充分中国化后,充分吸收佛教义学之后的宋明理学逐渐成为主流。此外,度碟制度的存废、佛教丛林宗法制度的盛行、太平天国运动的毁寺、晚清庙产兴学风潮等等,都促成中国佛教在晚清走向极度式微。

综上,笔者认为,唐宋之后的中国佛教的衰微,不仅仅是中国佛教个体的衰微,实际上,在唐宋之后中国国力与文化开始触顶式微。已经第一次完成中国化的佛教与中国已经是同呼吸,共命运。因此,伴随中国第三次由衰向盛的转变,中国佛教也必然将会迎来再一次由衰转盛的转变:第二次佛教中国化。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