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僧人参加集体劳作,叫做“普请”,集体喝茶则叫做“普茶”。由于每日一边修行,一边从事种茶等农业生产,一年下来十分辛苦。百丈禅师首创普茶仪式,在新年之际,邀请僧众齐聚一堂,共同品尝自己种植的茶叶,可以看做当时流行的“茶话会”。
时至今日,普茶仪式仍被许多寺院所传承。每逢春节或特定佛教节日之后,由住持邀请全寺僧众聚会,慰问辛苦,品茶谈心,展望未来。当然,借茶论道也是此类茶会的重要环节。
■“茶”头与茶碾
古代寺院设有种茶僧、制茶僧,专门管理种茶和制茶;设有“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今天一些禅宗丛林仍有“茶头”这一职务。
1985年,西明寺石茶碾的出土,证明了古代寺院制茶待客的风俗。石茶碾发掘于唐代著名寺院西明寺遗址,青石材质,碾高约9.5厘米,宽约16厘米,长约21厘米,有明显地使用过的痕迹。现展出于西安博物院。
打坐时:禅堂饮茶
禅宗僧人最常见的共修活动,就是坐禅。坐禅时要求静坐静心,止息万缘,调伏烦乱的自心,对治强盛的我执。因此禅修时规矩很多,比如需要保持跏趺坐姿,身体垂直于地面,不可躬身。长时下来,身心容易有备受折磨与煎熬之感。
古时禅修时间不一,或短至七日,或长至数月。为了给僧人们补充能量,提神醒脑,促进消化,补充清新的茶水是必要的选择。而在禅堂里饮茶也讲究颇多,从巡茶位置、递杯姿势,到接杯姿势、置杯姿势都有严格要求,甚至饮茶时还必须口不离杯,一饮而尽。
■茶有“三德”
禅宗认为茶有三德:
一、坐禅通夜不眠,提神驱倦;
二、满腹时能帮助消化,生津化腻;
三、是能抑制情欲,平心静气。
修行时: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相传最早由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手书,其真迹后来被禅师的弟子带到日本,茶禅文化也随之流传过去。
什么是“茶禅一味”呢?就是禅理与喝茶的奥妙相通,将修行延续到生活中。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找出茶与禅之间的相似性,把生活中的喝茶行为,上升到参禅的高度。
■“吃茶去”公案
虽然“茶禅一味”四个字最初由圆悟克勤禅师书写,但“茶禅一味”文化却要追溯到唐代禅门的一则著名公案——吃茶去。
一千多年前,有两位远到而来的僧人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
赵州禅师问其中一位僧人:“你以前来过吗?”
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禅师又转向另一位僧人,问:“你来过吗?”
这个僧人回答:“我曾经来过。”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时,引领两位僧人过来的监院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后,禅师还是说:“吃茶去!”
日用时:茶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