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逛寺院的时候,你会发现佛菩萨精美的造像,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他们温雅的神态、端庄的面庞让人感觉心生欢喜,如沐春风。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这些佛菩萨的造像大多都是半睁半闭着的,这是为何呢?
半睁眼是佛的外像慈悲代表,不舍众生,同时又不忍全睁看到众生的痛苦。其眼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佛教导我们用心眼去观世界,那么就要达到“禅”的境界。
佛门坐禅讲究一种“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静止状态,而佛教“坐禅”的功夫为了有利于修行者不要昏睡,就采取半睁眼睛,既不完全睁开又不能完全闭合的方法。如果全睁开了眼睛,那么就会被这个世界的纷乱而扰乱了佛心,而半睁半闭可以不受纷乱的干扰,并且能够给予受苦受难的人以慈悲之感。
何谓坐禅?
坐禅是佛教中的一种基本修行方式,自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二千多年来的禅修之路便由此开启。大乘禅法经过菩提达摩亲传中国,与中国传统的静坐养生功法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禅坐这种独特的修行方式。《楞伽经》云:“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这个所谓的坐禅,就是打坐参禅的意思;参禅就是参悟本性。那么,这个参禅它本来无有定相,行住坐卧都可以参禅,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坐禅呢!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为坐禅要能不着心、不着境、不着动、不着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落于好坏、是非、善恶、有无的两边。
佛门禅座中最主要采用的是七支坐法,又称它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通过禅坐,使内心不受妄想、欲念和烦恼的左右,从而能保持理性的良好的心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让身心安住在光明的、真实的一面。参禅可以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启发智慧、调和精神、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炼心志、记忆清晰。参禅打坐还未进入“定”境的时候,不妨辅以“五停心观”来治心:
用不净观对治贪欲。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
用慈悲观对治瞋恨。慈悲观是多瞋众生观想由拔苦予乐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瞋恚的观法。
用因缘观对治愚痴。愚痴的人就是因为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如果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慧。
用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妄想纷飞,透过数息观,也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让心系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够使呼吸慢慢均匀,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乱,进而获致轻安。
用念佛观对治障碍。念佛观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无为,以对治障碍的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