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学常识 > 历史脉络 > 正文

木雕佛像是在什么朝代兴起的?

  据《礼记·曲礼》所载,在商代的王室中已设“六工”,开始有“木工”一词。即“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木工是兼工雕刻的。木雕佛像是随着佛教兴起和中国木雕雕刻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木雕佛像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和古代文化传承。木雕到商周,已出现施漆、镶嵌、雕花等装饰技术,到战国时期,盛行漆绘木雕技术,存世有出土女俑可窥见当时水平。

木雕佛像,用传统的木雕手艺,展示着大国的匠人精神,更传达了国人们几千年最虔诚的信仰!古代的木雕佛造像由于寄托和承载了当时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理想,代表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望,从而也成为了人们的长期供养对象。流传到今天,也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古人无限的向往。

秦、汉

中国木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了木雕鱼。秦汉两代木雕工艺日趋成熟,风格表现为拙重、宏伟的阳刚之美。在汉明帝感梦遣西域求佛法之后,过去被认为是“皂隶之事”的雕塑活动,得到了一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名士、文人、僧侣的认可和参与,佛像雕塑改变了中国雕塑史上的格局,一举成为主流。据考证,木雕佛像最早出现在汉代,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东晋名士戴逵曾耗时3年,为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灵宝寺以整棵树雕成一尊一丈六尺的木无量寿佛像。在中国古典家具,薪火相传的漫长岁月中,每一个口传心授的老师傅,都会教导徒弟们做人做事有板有眼,所做家具必须四平八稳,严丝合缝。

从汉代开始,木雕佛像文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木雕佛像的价值,主要根据佛像木质,佛像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木雕工艺的水准高低。其他,还有佛像体量大小、完残程度和存世量多寡因素等。

唐代

隋唐时代,当权者大肆修建宫殿和寺庙,在题材上扩大了佛教艺术的内容在宗教题材中,更渗透了现实的气息,艺术上趋向真实感,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炼,表现的刚柔相济,肌肉夸张得体。与这时的建筑装饰木雕华丽浑雄,雍容典雅交相辉映,显示了盛唐时期繁荣昌盛景象。

“南朝四百八十寺,尽在楼台烟雨中”,诗人杜牧的名句道出了当年佛教隆盛的景象,因此也带动了木雕艺术的发展,并出现了不同的风格类型。而栴檀佛像最广为人知,佛经中关于栴檀瑞像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经律异相》云:“优填王即敕国内诸巧师匠,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像,举高五尺。”《梁书》中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年),扶南国(即柬埔寨)从海路遣使送“天竺栴檀瑞像”到金陵。到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自印度求法归来,带回的七尊佛像中,就有三尊是檀木雕刻像。这在当时可谓轰动朝野,图样很快就流布天下。

随着佛教思想的传入,人的主体意识在觉醒。唐代雕塑将对外物的征服与内心的刻画相结合,刚柔并济。《释氏要览》中提到:“造像梵像,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相。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称宫娃如菩萨。”隋唐时期佛教雕塑大量涌现,形制完善,不仅出现了体量巨大的佛像,也有形制小巧的微型佛像,很大程度是由于统治阶层的倡导。

宋代

历经几次大的变革,造像也经过了引进、吸收、融合、创新几个阶段。至宋代以后,佛教造像的中心向南方转移,题材和风格趋向于世俗化。随着禅宗的盛行,禅宗的“平常心是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思想,使佛教神圣、神秘的气息逐渐淡化,取之是接近现实的菩萨,具有趣味的罗汉和祖师的形象增多。由于宋辽连年战争,铜资源贫乏,木雕造像受到推崇。

(责任编辑:)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