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佛像雕刻饱满瑰丽的作风和洗练圆熟的手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更有新的转变和发展。此时的菩萨像造型,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贵妇形象,雍容大度,装束华贵。宋末泉州港、枫亭港输入菲律宾的紫檀、鸡翅木等成为兴化工匠的木雕原料,红木木雕渐盛。
元、明、清
元明清三代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行,藏传佛造像的样式有所影响。其中,建于乾隆时期的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通高27.21米,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从元代开始,宫廷就有邀请尼泊尔的工匠来制作佛像,有名的如阿尼哥。明早洪武时期有过中断,至永宣时期又再次恢复并大力盛行,汉藏风格结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汉传宫廷造像便吸取了尼泊尔、西藏、蒙古风格的一些特点,如佛像身段的婀娜与优美。而开相和整体,还是更多地保留了汉传造像内敛神圣的气质。
清代时,福建木雕曾出现三个主要的流派:以大坂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村派,擅长雕刻神仙佛像以及动物形象;以象园村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村派,擅长表现虫草花卉和活动雕刻;以雁塔乡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擅长雕刻图案花纹,还有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
结语
木雕艺术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生,人们有了审美,木雕就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经过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和创新,渐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木雕流派,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却无一例外的,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诉求。
木雕在中国非常发达,这与木料在中国建筑以及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有密切关系。而且木造像的雕刻手法以及对线条细节的表达可以不受铸造工艺的限制,显得格外灵动流畅,不乏精品力作。然而木造像雕刻过程的不可逆性,对工匠的技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木器易于腐朽,在历经岁月磨砺和战乱浩劫之后,能留存至今的早期木雕佛像屈指可数,多数散布在全球各大博物馆。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新疆尼雅寺庙废墟发现一尊汉代木雕立像,被视为我国目前较早的木雕佛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不少保存完整的古代大型木雕佛像都散落在海外各地。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木雕佛像,国内仅少数几家博物馆有少量收藏如:国家博物馆藏宋代木雕观音像、上海博物馆藏宋代木雕观音坐像等作品。唐宋时期的木雕佛像今大多流失海外,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珍品,主要分布于美国、欧洲、日本,为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
木雕佛像历久弥香,传世至今的木雕佛像,除了海内外博物馆藏(展)品外,还有保存得较好的一些古庙中能一窥风采。譬如云南剑川县白族关岳庙,木雕佛像自成风格;譬如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唐代迦叶菩萨头像,刻画得大气磅礴;相比行情火爆的铜鎏金佛像,木造像显得有些低调。然而,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尘灰、空气和水分的相互作用,及置放环境的变迁,木造像表面形成的包浆与皮壳,有着温存的旧气,古拙而有斑驳感,能够直抵人心。
佛造像,属宗教范围,木雕造像作为造像中的一类,因宗教而生,随着宗教、人们的信仰,被一尊尊地塑造、供奉,化身为信仰的具现,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有道是:“木石皆有佛性”,无论是从顽石中雕凿,还是从愚木中镂刻,一尊尊美丽神圣的佛像显露世间,你若遇见,便是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