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海里,根子在陆上”。以入海河流为重点,浙江一体推进陆源污染治理、入海氮磷控制、流域生态保护,开展海塘岸带环境综合整治。相比2020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全省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浓度下降16.7%,总磷浓度下降36.2%,已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数量居全国前列。
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在浙江大地铺展开来。
20年间,浙江接续实施5轮“811”系列生态环保行动,河长制、“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这些创新机制,有的在浙江率先试点,有的从浙江走向全国。
2004年至2024年,浙江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高到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6.1微克/立方米,总体环境质量居长三角第一,实现从局部环境恶化到全域显著改善的历史性跨越。
浙江还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水九龙湿地的萤火虫种群数量恢复至百万只以上;舟山五峙山列岛成为珍稀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的全球第二大繁殖地,朱鹮、百山祖冷杉、安吉小鲵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不断扩容,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近些年,浙江环保经验屡屡登上国际舞台:瓯江源山水工程荣获联合国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嘉兴、绍兴、丽水等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绿色亚运”“无废亚运”成为杭州亚运会的鲜明标识,浙江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做大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从“千万工程”起步,浙江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绿色共富。
走进治理后的义乌市李祖村,村口的闲置水塘楼德塘被打造成年增收80万元的网红景点,村子里老宅变身,孕育出扎染工坊、咖啡馆等新兴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