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教故事 >

苏东坡戒杀放生故事

《书<南史·卢度传>》叙之,谓“自去年得罪下狱,始意得脱,既而得脱后,遂自此不复杀一物”。今年作《善诱文·子瞻以己谕鸡》:“赦罪放免还家,每见庖厨有活物,即令人放之。尝有言曰:‘吾得罪处囹圄,何异鸡鸭之在庖厨,我岂复忍杀彼之生命耶!’”宛委山堂本《说郛》卷七十三《善诱文·黄鲁直谓子瞻语》:

黄鲁直谓子瞻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某适到市桥,见生鹅系足在地。鸣叫不已,得非哀祈于我耶?”子瞻曰:“某昨日买十鸠,中有四活,即放之,余者幸作一杯羹。今日吾家常膳,买鱼数斤,以水养之,活者放而救渠命,殪者烹而悦我口。虽腥膻之欲,未能尽断,且一时从权耳。”鲁直曰:“吾兄从权之说,善哉!”鲁直因作颂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元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到,自揣看何如。”子瞻闻斯语,愀然叹曰:“我犹未免食肉,安知不逃阎老之责乎?’”苏轼亦云,“人一杀生,则五常尽犯焉,盖屠戮他身,肥甘自己,为不仁也;离他眷属,延我亲朋,为不义也;将他肉体,供献神人,为不礼也;称言食禄,当受刀砧,为不智也;设饵妆媒,引入陷阱,为不信也。噫!人居尘世,全藉五常,知而故犯,又何足为人。”

叔本华说:“凡是对动物残忍的,不会是个好人。”此言对也。食肉的人们应当思维,自己所食的肉来源于何处?无非是从其它众生被杀而来,若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定会于心不忍。在他所作的《撷菜并引》诗:“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中,他认为淡味素食是惜福延寿之道。人们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既然素食也能同一饱,何故要为了“一过成空”的口腹之欲而造杀生之业呢?从梁武帝以来,信仰佛教的人士都有良好的吃素传统。更何况素食同样可以做出美味的食品来:买蔬须买鲜,用水须用泉,切笋须切嫩,选蕈须选圆,豆腐宜久煮,萝卜宜加甜,生油重重用,炭火慢慢燃,不须杀生命,味美胜琼筵。

苏轼在东坡建了一座房舍,住在那里,因此就号为东坡居士。他在书房前面种了许多竹子、柏树和花草,时间久了,满院子都长满了竹柏花草,许多鸟就飞来屋前的树上做巢;东坡因此就禁止孩子和仆人捕捉鸟;几年之后,鸟儿在树枝上做的巢,也就愈做愈低了;鸟巢中的蛋,就是低着头都可以看到啊!从前听说鸟类做巢,一定是离人住的地方很近,目的就是想要远离避开蛇、鼠、老鹰的危害。现在的人居然要吃掉它们的小雏鸟,翻掉它们筑的巢,难道人类比起蛇鼠老鹰,还要更不仁慈吗?此事详细记载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中。

苏轼一向崇信佛教,与僧人交往密切,又熟读各种佛经,深通佛理,因而佛教思想给予他许多的启示。有一则轶事,说他的爱妾是虔诚佛教徒,热衷于放生,有一天到山林里放生回来,看见庭中一群蚂蚁正在争食掉落的糖,她一举脚把蚂蚁都踩死了。

苏轼看见了,不禁感叹说:“你放生是为了慈悲,原是好事,但是为何独厚禽鸟,而薄待于蚂蚁,这不是真实的慈悲呀!”放生是慈悲的好事,但应由真实的慈悲心而生起才对。

“口腹贪饕岂有穷,咽喉一过总成空,何如惜福留余地,养得清虚乐在中。”苏轼这首《咬得菜根百事成》戒杀诗深得佛法真谛。佛教认为,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受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所以我们即使比较富裕,也要注意节俭,因为“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同时,惜福还是去除贪悋心,保持慈悲心的重要途径。因为“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那么如何惜福呢?首先表现在生活上的节俭、素食上。苏轼贬官齐安,每天不过用一百五十个铜钱,用竹筒装着,没有用完的留着招待客人。他在《与李公择十七首》中说:“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苏东坡全集》卷七,3615页)是的,饮食的欲望,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每天加以节约,这也是爱惜福分和延长寿命的好办法。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对于人类的影响是有所裨益的。

人生在世太无知,日日朝朝真是痴,刀割畜生身上肉,自家面上要添肥。喉咙三寸原无底,何日何年是了期。不顾割他身上肉,犹嫌是肉少精脂。与你黄金十万两,谁肯将刀割自皮。饶却飞禽并走兽,他身也是父娘儿。奉劝诸人观此颂,慈悲不杀是便宜。偈曰:“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一切有生命的各种物类,都贪恋生命害怕死亡,我的生命与他的生命都是一样的。所以,千万不要轻视他的生命。印度圣雄甘地告诫我们:“我的确觉得人类要增进精神生活,必须停止只为满足一己的口欲而屠杀动物的行为。”

来源:《依法依规科学放生宣传册》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