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教故事 >

苏东坡戒杀放生故事

“湖上移鱼子,初生不畏人。自从识钩饵,欲见更无因。”(《苏轼诗集》卷三《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之《鱼》)“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岐亭五首并叙》其二)“死犹当埋,不忍食其肉,况可得而杀乎?”(《记徐州杀狗》)“钓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十一首并引》)从苏轼的戒杀诗中可知他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悲悯之心,可谓菩萨心肠。元丰四年(1081)正月二十二日,苏轼至岐亭,作诗《岐亭五首》,劝朋友陈季常(戒慥)止杀,“得应梦罗汉”。东坡与陈季常往来,每过往之际,辄作“泣”字韵诗一篇,季常不禁杀,以此讽之。“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戒杀以遗季常。季常自尔不复杀,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岐亭五首并叙》)季常既不杀,而里中化之,至今有不食肉者。皆云:“未死神先泣。”此语使人凄然。(明龙遵《食色绅言》)苏轼与陈季常关系很好,每每交往的时候,总是写一首“泣”字韵的诗,因为陈季常不禁杀生,以此讽刺他。后来,陈季常也不杀生了,同村人受到感化,直到现在还有不吃肉的。“牲口还没有死,神灵先倒哭了。”这句话使人感到凄惨。《书赠陈季常诗》亦记云:“余谪黄州,与陈慥季常往来,每过之,辄作‘汁’字韵诗一篇。季常不禁杀,故以此讽之。季常既不复杀,而里中皆化之,至有不食肉者。皆云‘未死神已泣’,此语使人凄然也。”(《书赠陈季常诗》)海南“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苏轼被贬在儋州,因见海南风俗鄙陋,盛行巫祭,至“人、牛皆死”,深为痛惜,故借柳宗元《牛赋》并作《书柳子厚牛赋后》,赠琼州僧道贇,以此文勉道贇晓喻乡人,施以文明教化,使此种陋俗庶几其少衰,可谓用心良苦。绍圣二年(1095)十二月,海会长老建成佛殿,苏轼于海会院(永福寺)旁陂作放生池,后人祀之。《与程正辅十首》(之九)云:“院旁有一陂,诘曲群山间,长一里有余。意欲买此陂……稍加葺筑,作一放生池。……所活鳞介,岁有数万矣。老大没用处,犹欲作少有为功德,不知兄意如何?”(之十)云:“此中湖鱼之利,下塘常为启闭之所,岁终竭泽而取,略无脱者。今若作放生池,但牢筑下塘,永不开口,水涨溢,即听其自在出入,则所活不赀矣。”(《与程正辅十首》)绍圣四年(1097)三月间,苏轼在惠州,戒食生,作《食鸡卵说》,认为“凡能动者,皆佛子也”,故竹虫、鸡卵、水族皆不可杀,戒食有生命之物:“吾久戒杀,到惠州,忽破戒数食蛤蟹。自今日忏悔,复修前戒。今日从者买一鲤鱼,长尺有咫,虽困,尚能微动,乃置水瓮中,须其死而食,生即赦之。”(《食鸡卵说》)在守杭时,西湖徙鱼,苏轼作放鱼诗。元符二年(1099)二月二十四日,买鲫鱼放生于城北沦江之阴。《书城北放鱼》叙其事:“儋耳鱼者渔于城南之陂,得鲫二十一尾,求售于东坡居士。坐客皆欣然,欲买放之。”(陈宗道诵经)“会者六人,吴氏之老刘某,南海符某,儋耳何旻,潮阳王介石,温陵王懿、许琦。”(《书城北放鱼》)在苏轼的影响下,戒杀放生的人越来越多。宋节孝徐先生积,自少戒杀,见聚蚁,惕然,惟恐伤之。苏东坡云:“吾少不喜杀生,近年始不杀猪羊,然间嗜蟹蛤。自去年脱狱,遂不杀一物。饷蟹蛤者放之水中,虽无活理,亦愈煎烹。亲经患难,不异鸡、鸭之在庖厨,不复以口体故使有生之类受怖苦耳。”又曰:“烹者则食,生则放之。”(元胡炳文《纯正蒙求》卷下)徐积避蚁,苏轼放鱼的善举,在《书<南史·卢度传>》及明龙遵《食色绅言》亦记载,东坡云:“余少不喜杀生,然未能断也。近年始能不杀猪羊,然性嗜蟹蛤,故不免杀。自去年得罪下狱,始意不免,即而得脱,遂自此不复杀一物。有见饷蟹蛤者,皆放之江中。虽知蛤在江水无活理,然尤庶几万一,便使不活,亦愈于煎烹也。非有所觊,但以亲经患难,不异鸡鸭之在庖厨,不忍复以口腹之故,使有生之类,受无量怖苦尔,犹恨未能忘味食自死物也。”(《书<南史·卢度传>》)意思是说,我年轻时不喜欢杀生,但是还没有戒断。近年来才不杀猪羊,可是生性喜欢吃螃蟹蛤蜊,所以还不免杀生。自从去年因得罪朝廷下了监狱,开始以为难免一死,后来得到释放,于是从此以后不再杀一活物。有人送给我螃蟹、蛤蜊的,命人投进江河之中,虽然很难复活,也许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即使不活,也比遭受煎烹强些。这样做,不是企图什么,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患难,与鸡鸭在厨房里等待宰杀也没有两样。所以,不再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让有生命的物类,受到无穷无尽的恐怖痛苦而已。但是还自恨不能忘记口味,因而食用自己丧生的物类。“人人爱物物,物物爱生全。”(《人之初,性本善》)当然,由于现实的外在影响,人类的本性经常被掩盖,并因为习惯的迷障而以之为天地万物本身的真相。但只要经常换位思考就会始终保持人道主义同情心:“彼命纵微贱,痛苦不能哭。杀我待如何,将人试比畜。”(《将人试比畜》)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