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佛与五百比丘一起聚集在阿耨大泉池畔,这五百位比丘僧中除了阿难尊者外,皆是具足六神通的大阿罗汉。时舍利弗问佛十事的宿世因缘。
佛告诉舍利弗:过去久远前,在波罗?城不远处有个名为“多兽”的城邑,城中有位婆罗门担任国王的太史,学识渊博,为国内首屈一指。太史有一子,头上有自然火鬘,故名“火鬘”。
火鬘相貌端正,有三十种相好;博通经籍,举凡梵志典籍、图书、谶记,无不通晓,且对于外道的禁戒及各种算术也通晓精熟。当时,有一瓦匠之子名为护喜,自小与火鬘情谊甚笃。护喜为人精进、勇猛、慈仁且孝顺,尽心孝养失明的双亲,令生活无所匮乏。
护喜虽然为瓦匠,但不以手掘土,亦不遣人代掘,只取毁损之墙、崩塌岩岸和老鼠作穴所出之土,和土为器,便能制出精美的瓦器。欲购买者,仅须以谷、麦、麻、豆等物置于地上,便可取走瓦器。护喜卖瓦器从不与人议价,亦不收取金、银、财帛,仅收取谷米,以供食用而已。
离多兽城不远处有一精舍,住着迦叶佛与两万名罗汉比丘。一日,护喜向火鬘说:“我们一起去拜见迦叶佛,好吗?”火鬘回答:“护喜,我们为何要去见那光头沙门?他只不过是剃了发的人,哪会有什么修行呢?佛道难可得!”这样说了三遍。
过了几日,护喜对火鬘说:“我们一起去水边沐浴,好吗?”火鬘回答:“好啊。”便和护喜一同去水边洗浴。浴毕着衣后,护喜举起右手指向精舍处说:“迦叶佛的精舍就在离这里不远处,我们一同去看看,好吗?”火鬘回道:“护喜,我们为何要去见那光头沙门?那光头沙门,会有什么修行呢?”
护喜一听,便捉起火鬘的衣角,说道:“一起去迦叶佛所在的精舍,我们现在距离迦叶佛很近,精舍就在不远处。”这时火鬘便脱下衣服,疾行而去,护喜赶紧追上,抓住火鬘的腰带,说:“一起去拜见一下佛,然后就回去。”
火鬘又解下腰带欲离去,说道:“我不想去见那光头沙门。”护喜于是抓住火鬘的头说:“就一下子的时间,一同去拜见迦叶佛吧!”
佛告舍利弗:那时波罗?国的习俗是忌讳抓人的头,捉人头者依法须处斩刑。被紧抓住头的火鬘不禁替护喜惊怖,心想:“这瓦师子是宁死也要抓住我的头!”护喜对火鬘说:“是,我就算死也不会放弃,一定要带你去拜见佛!”
火鬘心想:“此事非同小可!想必此事有大利益,才会让他宁死也要抓住我的头,带我去见迦叶佛。”火鬘于是说道:“放开我的头,我随你去见佛就是。”护喜一听,立即放手,火鬘便回返,将头发绑好、穿上衣服,随同护喜一起前去迦叶佛处。
见到迦叶佛,护喜恭敬地顶礼佛,然后起身坐在一旁。火鬘却站立着,仅举手问讯便坐下。护喜合掌禀白迦叶佛:“他叫火鬘,是多兽城中太史之子,与我是自小一起长大的好友。但他不识三尊、不信三宝、不见佛、不闻法、不供养僧众,请佛开导教化他的愚痴和冥顽,使其信解。”
火鬘仔细地看着佛,由头至足,再由足至头,来回反覆看着,见眼前迦叶佛庄严相好,威容巍巍,诸根寂定,纯淑调和,具三十二相庄严报身,更有八十种好姿容,仪表如娑罗树花般圣妙,身形似须弥山般伟岸,无能见其顶,面如满月,光耀如日明,身色如金山。
火鬘见佛的相好后,心想:“梵谶典籍中所记载的相好,迦叶佛几乎都具备了,只有两项没看到!”于是火鬘以偈问佛:“所闻三十二,大士之相好,于此人中尊,唯不睹二事。岂有丈夫体,犹如马藏不?宁有广长舌,覆面舐头不?愿为吐舌示,令我决狐疑。我见乃当知,如经所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