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悟峰法师:玄中寺与净土宗

念佛法门中的实相念佛,在汉地有成就者未见记载。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行的是观想念佛,即,依《般舟三昧经》於六时中与大众在法堂里坐禅入定,观想佛的相好。这是中下根器者难以修习的。也就在这一时期北方玄中寺的昙鸾法师继承、吸收印度大乘佛学的弥陀净土信仰,结合中土民众实际,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净土学说:重视持名念佛,依靠他力求生净土。

昙鸾(476—542)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因家近五台山,从小便听闻文殊菩萨灵异,后“遍访灵迹,备睹圣贤,固即出家”。据记载,昙鸾最早结芦修行处,就在今五台县佛光寺。出家后他精妍佛典,注释《大集经》时得气疾,南下寻医。下江南访道士陶弘景,陶授给他《仙经》十卷。他受道家《仙经》北返,到北魏都城洛阳,遇到菩提流支,他请问流支:“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卷》者乎”?流支答:“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遂授予昙鸾《观无量寿经》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昙鸾顶礼接受了《观无量寿经》等佛家经典,烧掉仙经,从此他信仰了阿弥陀佛。他回到晋阳先住并州大寺,后移居石壁玄中寺,专弘弥陀净土。昙鸾认为,在末法时期,断惑证果,求“阿毗跋致”就是往生净土。怎样求得呢?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有:“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路步行见苦,水路乘舟则易。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并提出,这种依靠佛力的易行道,便是以恭敬的心情念十分诸佛,“称其名号”。昙鸾把龙树菩萨的说法,吸收入自己的净土学说中,提出“二道二力”说,并根据时代和受众更立新意。首先,龙树菩萨认为,所谓难行易行,主要表现在自力和他力上,难行道与易行道,均能在此土求得阿毗跋致—不退转地。而昙鸾大师认为,於此土的不退转是难行道,惟有往生净土,才是易行道。其次,龙树菩萨所说易行道指的是以恭敬心称念十方诸佛之名号,便可达不退转地。而昙鸾祖师则主张,惟有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是易行道。娑婆众生,有阿弥陀佛本愿力,方能往生西方净土,证得不退转地。第三,昙鸾祖师详陈於五浊之世求不退转的五种困难,亦从反面显示了易行道的殊胜。所以,昙鸾大师的二道二力说有别於龙树菩萨之说。龙树之论着重在自力与他力的标界,其他力的仰赖,非阿弥陀佛一佛,并未突显往生净土的必要性。而昙鸾大师所说的挨批跋致是指往生西方之益,而不是指现世此土得益。他所说的易行道,亦专指称念阿弥陀佛,而非十方诸佛,弘扬的只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昙鸾大师倡导易行道,主要依据就是他力本愿。他在《往生论注》卷下阐述了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在四十八愿中,昙鸾特别提出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此三大愿来论证,认为依此增上缘便可往生净土,得不退转,得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他曾告诫净土修行者说:“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在对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上,昙鸾把心念弥陀名号与赞叹门的口称弥陀名号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心念、口称等同起来。他在《往生论注》卷上说:“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昙鸾大师为日后以称名念佛为特征,以广大普通民众为基本群众的净土宗奠定了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