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宗性法师:邱晞明先生入蜀行绩考述

邱晞明先生授课之余,还勤于著述。据王恩洋先生记述,邱晞明先生著述颇丰,曾有《因明正理门论斠疏》、《集量论释略抄注》、《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五卷出版流通,还糅合《杂阿含》、《瑜伽》成《杂阿含经论》四十卷行世,另撰有《大乘入楞伽经疏证》、《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略疏》两书,尚有《法相大辞聚》若干卷,惜未成书。其中《集量论释略抄注》目前尚未发现,《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杂阿含经论》笔者手中目前各收藏有一套。

《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五卷,分上下两册,由成都佛学社出版流通。《二十唯识顺释论》,是护法论师为世亲菩萨《二十唯识论》所作的注释,义净法师译为《成唯识宝生论》。该论由于文字艰涩,为阅读研习造成了不少障碍,是以自译出后,很少有人为其详加注疏。近代佛学家周叔迦先生有《成唯识宝生论略注》行世,至于邱晞明先生纂述的《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存世希有。《略注》卷末附有“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刊误表”一份和从基公(窥基)述记录出的《唯识二十论疏科》。《略注》卷五末刊有邱晞明先生后记:

右论为邬波第铄(论议)体,译笔奇质刚简,于什、奘二译外,独建一幢,难能希有,论义深辟,极险穷幽。欲精教量,宜屏此土冗疏,独架五天诸论,得其真实,证入奚难!时甲戌(1934)人日(正月初七),成都宜黄丘檗记于空林禅院。

从这篇后记中可以知道,此注成书于1934年,邱晞明先生时任成都文殊院空林佛学院教席。从行文中不难看出,邱晞明先生对该论文字、义理、翻译的评介。《略注》一书,是《二十唯识顺释论》译出之后,千余年来少有的注释,由此可见邱晞运先生于唯识法相之学有深厚的造诣,才有此大作问世,其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

《杂阿含经论》四十卷,共八册,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月,蜀藏编刻处刊印。第一册前置有《杂阿含经四分十诵及本论摄事分中契经释勘同目录》及“校记”,第八册卷末载有施资功德主名录及款项支出情况。邱晞运先生在卷首的校记中说到:

杂含四分十诵,本长含肇序及摄事分中契经事。摄事分契经事,稽丹阳吕氏(吕澂)说,悉祖述二分杂含,盖经旨渊微,非阶五分瑜伽,莫由开阐。而摄事一分,文义符经,不爽粒黍,合而刊之,得四十卷,文义深隐,并略疏诠。论云:此为诸经宗要摩怛理迦,其余一切,随此方隅,皆当觉了。

宜黄邱檗校毕附识。

邱晞明先生在此段文字中,表达了用《瑜伽》的内容与《杂阿含》相糅合的方法,更能准确阐述《杂阿含经》的义理。而《杂阿含经论》的刊行,只是邱晞运先生编撰“蜀藏经”之宏愿的尝试,且《杂阿含经论》不过是“蜀藏经”之“论藏”的开端。邱晞运先生为实现编撰“蜀藏经”的宏伟计划,还在乐山陕西街万佛寺专门募建成立了“蜀藏编刻处”,作为实施主体。据《四川省志·宗教志》记载,邱晞明先生依托万佛寺“蜀藏编刻处”,已刻有包括《杂阿含经论》在内的10部经论,共57卷。遗憾的是,1939年4月《杂阿含经论》出版仅一月余,5月9日,邱晞运先生便与世长辞,“蜀藏经”的编撰计划,也定格在了历史瞬间。

《大乘入楞伽经疏证》一书,是邱晞运先生辞世后的1944年,吕澂先生将遗稿寄给王恩洋先生,先后在1945年至1947年的《文教丛刊》上连载刊出,前面载有王恩洋先生刊出记,全文如下:

宜黄邱晞运先生,师门首座,耿介孤洁,不谐于时,热忱宏法,晚而益笃。予即介请来蜀,讲学成都,转中严、华严,最后建蜀藏编刻处于乐山,不逾年而卒,刻成杂阿含经论四十卷,及小乘经论若干卷而已。楞伽疏证十卷,盖在中严时作,曾邮寄龟山,嘱门人为之抄写,忽忽倏已九年。今刊丛刊,吕秋逸先生特寄此遗稿,嘱为刊载,故旧之情,感何如也。先生在时,弊衣疏食,不改其乐。予访之中严,同赴乌尤,舟中见其小帽弊垢不堪,掷弃江中,大笑而已。成都县长,欲为作衣,峻拒不受,嘱其购大论施比丘,盛德如此。从学者千里追随,怀如家人,诲人不倦,提掖后进,卓然有古人风。予与先生相契以道,议论不合,抗颜相争,须臾意解,顶礼相谢。予病内院,为我煮粥煎药,兄弟不是过也。学问刻苦笃实,由瑜伽而阿含、毗昙。拟出家受戒,见谛解脱。而勤劳法事,困顿以终,可谓菩萨心肠践履笃实者也。穷谷寒梅,深山古柏,庶足拟其风度,谁谓法门无长德哉。楞伽经性相两宗宝典,而词旨渊奥,索解甚难。疏证精思默契,以经解经,疑滞尽通,文复简洁,虽非成书,而一滴知大海,其学业造诣概可知矣。首卷未疏,十卷未完,全经益不备。后有学者,循其矩矱,踵而成之,是非法门之幸欤?谨誌崇敬耋宿之心,兼申企望当来之意。三十三年(1944)冬月二十二日夕,王恩洋识。

王恩洋先生的这篇刊出记,对邱晞明先生的道德文章有高度评价,并叙述了《疏证》刊印的缘由,既有师门兄弟情谊,又有崇敬之心。从刊记中可以知道,邱晞明先生是在青神中岩寺完成《疏证》这部著作的。从邱晞明先生的履略中推知,居青神中岩寺约在1935年至1937年间,王恩洋先生的刊出记写于1944年,刊记中有“忽忽倏已九年”一语,从1944年倒推九年,应是1935年,也就是说邱晞明先生写作《疏证》,是1935年在青神中岩寺完成的。邱晞明先生《疏证》完稿以后,曾寄给在南充龟山书院主事的王恩洋先生,请王恩洋先生嘱学生抄写。由此可见,邱晞明先生《疏证》一书成稿到刊出,与四川有不解之缘。

结语

邱晞运先生辞世快八十年了,入蜀的六年时间里,与巴蜀佛教结下了深厚的法缘。他为巴蜀佛教近代佛教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倾注了不少心血,为巴蜀佛教的义学研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巴蜀大地。邱晞运先生在蜀的业绩,已经载入《四川省志·宗教志》,永远镌刻在民国四川佛教史的历史画卷中。

(宗性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