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佛学院里要注意这一点。不要把佛学院搞得非常学术化。佛学院更要是学修结合,学修一体,而且甚至应该把修放在第一位。通过修里的问题来学,学一定要落实到修上。教也是一样。教学是一体的,教学相长啊!其实每个人,每个学员也都是教师,每个教师也都是学员。学员向教师学习,教师也向学员学习。能够教学相长。
佛学院我们怎样保留丛林的精神?佛学院与丛林化相结合,要完全回复到原来的丛林化也不太可能。就像现在的中医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中医也是学院化以后,培养的人都说是中医的掘墓人,但是要完全回到过去师徒相承,也是不可能。所以现在怎么样把这两者结合得好。既要师徒相承的精神,又要现在学校的这样一种普及培养的方法,把它结合得好。
所以,我们不要过分去强调所谓规范化,学术的规范化,学术的系统性。像现在的讲经活动,这个也是很好的形式,但是怎样去引导讲经,讲经是为什么?讲经是不是就经来讲经?抠文字,抠义理,不解决具体的问题?
苏东坡当年也是看到禅宗的发展以后,有一点偏离读经典,更重要还是在公案上面。所以他就强调,学禅也同样要学经典。但是学经典不能够教条似的,不能空洞地学。所以他的朋友当年刻了一部《楞伽经》,他在《楞伽经》后面写了个跋。这个跋里他就提出了怎么样学习佛经的问题。有两句话非常重要,我觉得,不光是学《楞伽经》,学所有的经典都应该这样,不光是佛教,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哪两句话?第一句话叫“遗文以得义”。就是不要停留在文字上,我求的是文中之意。紧接着马上又说一句话“忘义以了心”。这才是根本。学习经典,一切学习的目的都是这样。不要停留在文字上面,也不要停留在义理上面,通过文字和义理,是为了解决心的问题。
我们现在一直在抠文字,讲道理,这都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这是现在学术界最大的问题,也是教育界最大的问题。不光是我们佛学院要注意这个问题,现在整个教育体制里都有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有所警惕,把握这样一个方向,更多地在现实中引导大家从生活的践行中间去领悟佛法,解决我们现在宗教的很多问题。现在我们是科技很发达,但是精神问题越来越多,大众困惑越来越多。没办法。其实宗教也是一种教化,起的也是教化作用,一模一样的,都具有教化作用。
楼宇烈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院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著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的品格》《百年国学启示录》《体悟力》《王弼集校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荀子新注》《东方哲学概论》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