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2021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专家学者观点摘编

深圳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史教研部张蕾蕾副教授发表了题为《社会分化视角下佛教中国化反思》的论文。她指出,已经被分离了的当代佛教,虽然在宏观层面没有在社会变迁中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微观层面仍是实现社会凝聚的重要动力。当代“佛教中国化”的主要任务是“佛教现代化”的观点,在佛教转型的过程中,佛教独立性、独特的“行业标准”与明确的主体意识将会更加清晰。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制度,又天然地参与在其他制度之中,佛教如何与其他领域(诸如文化发展、公益慈善、国际交流等)更好地互动,从结构分析的视角来看,都对新时代的佛教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丁小平教授发表了题为《“人间佛教”视域下的环境保护思想略论》的论文。他指出,在“人间佛教”的内容框架下,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应从五戒十善和“大乘佛教”两个层面展开,构成统一的整体。站在国家治理的角度,保护环境、保护众生是五戒十善中不杀生而护生的内容。以平等心、菩提心来保护环境、保护众生,对应于六度四摄中的“布施度”和“持戒度”,重在无畏施、摄律仪戒中的不杀生戒,与饶益有情戒相应。小乘佛教依正不二的理论落实为业感缘起理论,大乘佛教依正不二的理论落实为阿黎耶识缘起理论或法界缘起理论。缘起理论本身的究竟与否,决定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环境保护的原理的究竟与否。在强调自他不二、色心不二的般若智慧下,保护众生、保护环境,是大丈夫当下的本份事,也是大乘佛教的菩萨行。无众生可得而保护一切众生,保护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得;无环境可得而保护一切环境,保护一切环境而无环境可得,是大乘佛教不二中道理论的完全实现。

江南大学宗教社会学研究所邓子美教授向会议提交了题为《人间佛教体系乃太虚整体思维结晶——与梁漱溟批评佛教改革思路相对照》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指出,20世纪20年代,太虚法师与梁漱溟之间发起了关于佛教改革必要性的著名争论。太虚法师通过与其他哲学的比较,论证了佛学的独特性就在于其“空”观,梁漱溟早年对此并未深入理解。太虚法师与梁漱溟阐由于彼此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梁漱溟反对太虚主导的佛教改革。佛教中的“觉”有两大层面:思维方式(形式)转换的彻底性、平等性、无差别性;其所“照”知识(内容)的个体性、分别性、渐次性、时代性。梁漱溟对太虚改革佛教的批评,激发出太虚以佛学整体思维回应当时佛教界最紧迫的现实问题,最终形成了《人生佛教》《真现实论》两部专著,奠定了人间佛教基本思想体系。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正是太虚整体思维(总持智)结晶。

怀化学院民族研究院田彦研究员向会议提交了题为《明真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论文。论文指出,明真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高僧,前半生在南岳修行和从事僧伽教育,后半生在北京中国佛学院任教,终其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佛教教育事业。他行解相应,深入教理,爱好写作,常结合现实生活来阐发佛理;一生爱国爱教,曾参加“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政策,带领佛弟子走社会主义道路。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佛法与人生、爱国与爱教、人间佛教与佛陀时代、人间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层面,其思想内涵代表了一代高僧对佛教在现代转型之际的发展方向的探索和思考。

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李晓龙老师、陕西省职业技术学院康雅琼老师向会议提交了题为《发扬光大赵朴初爱国爱教思想坚定不移推进佛教中国化事业》的论文。论文指出,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以爱国爱教观为要义,以报国土恩、报众生恩的世间法为旨规,强调把佛教教义圆融于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之中,为我国佛教中国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学习赵朴初的爱国爱教,佛教界要贯通历史与现实,精进当下与未来,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献计出力,聚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光发热;要弘扬利世济生、慈悲济世、以戒为师精神,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讲大局、讲法治、讲科学、讲爱心,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围绕县域发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环境保护、公益慈善、中医体育等事业当好主人翁,勇担新使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要发挥佛教文化纽带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积极助力民间外交、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致力祖国统一大业,为祖国和平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首页上一页...3456 6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