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戒就是要尊重及遵守法律和规条,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佛教徒更不要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佛教的核心价值是深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更重要的是要发菩提心,自度、度他。
《观无量寿佛经》跟着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俗称第一福为「世福」,第二福为「戒福」,而第三福为「行福」。
净土宗九祖清朝的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往生是靠「信、愿及念佛」。一般多作恶业的凡夫,如果他们过往与佛有缘,在临终时如亦有缘遇到善知识在他身旁,教导他诚心念佛,他也可以往生。再根据恶业的深浅,分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或下品下生三种。我们凡夫到临终往生净土,会因应不同品位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果报。
根据《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一到达净土,乘坐的莲花便立即花开见阿弥陀佛,由佛指引,立即开悟,得无生法忍。下品下生的要在莲花内,历十二劫,莲花才开,但仍见不到佛,等到花开,见到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届时即发菩提心。
至于往生后,属那一品位,而每一品位是否真的有差异,差异多少,就超越我们凡夫所能理解。那是佛的境界,只有佛的智慧才会明白。
所以我们要分辨清楚,凡夫要靠念佛,借助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增上缘而往生。念佛是往生的「正行」,亦是最正确稳健的方法。然而,如同上面经文所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在念佛的同时,作为真正的「净土人」,须要用心修持净业三福。因此,《观无量寿佛经》的九品分类,可视为佛陀鼓励我们凡夫在世间,要积极做人,遵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戒条。我们「净土人」除了念佛外,更要守戒及多修世福与行福,回馈社会,发菩提心,自度、度他。
(四)净土法门是有为法,亦是无为法
对我们凡夫来说,净土法门是有为法,执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洪名为实,老实念佛,与佛交心,临终往生净土。毕竟极乐世界是无为法界,在极乐世界,自然修无为法。即是说在往生前修有为法,而往生后修无为法。其实,这是为了方便适应众生的惯性思维,而说「往生前与往生后」。其实,临终往生的当下是没有时间差距的,古德告诉我们,往生犹如「屈臂」间,唐代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说:「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樂。犹如屈臂,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蠟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兩念。」使用古人以蜡印来印制文字,作为比喻,当文字印出来的时候,蜡印也随速溶毁裂坏。此句在各种经论里表示生死相续的譬喻,即以「印坏」比喻死,「文成」比喻生,表明死生同时的意思。可见,最后一口气「呼」出,「断气时,便是往生时」。
而且,任何有关净土的经典,都没有要求我们凡夫一定要每天念多少声佛,只要求我们在「信与愿」的基础上诚心念佛。每日一万声,三万声,以至十万声,只是一种手段来加强自己的「信与愿」,让佛号与自己的第八识打成一片。这样,无论我们在临终时,能否继续念佛,例如在昏迷或因意外突然死亡的情况下,我们的神识都能自然地与阿弥陀佛产生感应,往生净土。可见,诚心修「信、愿、念佛」是最重要的一个方便法。但我亦相信,真正的信心建基于对佛的坦诚,没有任何的隐瞒。所以念佛人一定要诚心忏悔过往所犯的一切大小错事,承诺不要再犯。
作为「净土人」,一定要做好「净土人」的本份;即是发菩提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度、度他。只要我们老实不停地念佛,来保持「净土人」的身份,临终时,神识便自然离开坏死的肉体,被佛接引,第二次往生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