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曾在皇觉寺出过家,所以明朝的皇帝大多都崇奉佛教。明英宗朱祁镇曾颁赐《永乐北藏》一部于灵岩寺。现存于天王殿东侧的明正统十年(1445)的《皇帝敕赐大藏经圣旨碑》云:
朕体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山东济南府长清县灵岩禅寺,永充供养。
明宪宗时期,曾下诏将“敕赐灵岩寺”改名为“敕赐崇善禅寺”。成化十五年(1479),当明宪宗接到灵岩寺产受地方侵损严重的报告后,随即下旨予以明确界域、保护寺产。诏书的内容在马大相的《灵岩志》中亦有记载,其文曰:
其界东至朗公山野老庄石门,西至鸡鸣山,南至明孔山,北至神宝寺。山园椒竹土产,遥年买办香烛,足充供养。近被军民人等牧放牛马,斫伐竹木,作践祠垣,殆非妥明灵之意。……一应田地山场园林地产,诸人不许侵占骚扰作践。敢有不遵朕命,故意生事,侮慢欺凌以沮其教,论之以法,故谕。
同时,又对灵岩寺住持进行了新的任命,以提升灵岩寺的地位:“戒坛宗师至珍长老为僧录司右觉义(从八品),仍于寺住持。领众焚修祝赞,为多人造福。今后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不许侮慢欺凌。”
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神宗因母后施印藏经之愿,刻印成《续入藏经》四十一函后,颁赐一部于灵岩寺,马大相《灵岩志》中载录了这道圣旨:“敕谕山东济南府长清县护国灵岩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此经颁布之处,本寺僧众人等,其务斋心礼诵,敬奉珍藏,不许亵玩致有毁失,特赐护敕,以垂永久。”
在明朝帝王的护持下,灵岩寺基本沿续了元代的发展盛况。
七、明末、清代及其后之状况
明朝末年,孙化亭聚匪众万余盘踞灵岩,清顺治六年方始清剿完毕。自此,四绝之盛,只成空忆,寺院衰极,亦由此而始也。清代虽有僧众住持,亦间或小有修葺,但颓势难挽,有过一千多年的历史辉煌,曾贵为“四绝”之首的灵岩古刹,随着清朝国运的不断衰落,寺院的发展亦如同深秋落叶,飘摇欲坠。
综上所述,灵岩寺从寺院初创,到明末衰落,历代皆受到帝王不同程度的关心与优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此前提下,寺院的住持与高僧们顺应时代,以自己卓越的修行与智慧,秉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慈悲情怀,从隋唐开始,使灵岩寺逐步发展成为江北历史重刹。随着寺院的不断发展,以及唐德宗时期宰相李吉甫对灵岩寺“四绝”之一的定位,使得灵岩寺慢慢成为了北方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