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浅谈《善生经》之师生伦理

一、前言
《善生经》是广为人知的一部佛教经典,其完整地建构出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具体谈到了父母、师长、夫妇、仆从、亲族和修行者之间的六重关系,把修行和处世的责任和义务都讲得十分到位。尤其是经中对于师生伦理有着详细的阐述,在当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善生经》之师生伦理

从《善生经》对于师生伦理的阐述来看,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一)“学生之于老师”层面

在《善生经》里,南方代表师生,是讲弟子和老师之间的伦理秩序。佛教常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恩”中就含有师长恩。《善生经》要求弟子敬奉老师时,应当做到五点:“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这段经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分别为:

1、须。此处的“须”,是指提供生活必需品,具体指衣服、饮食、卧具和汤药的供养。过去儒家的弟子要拜师,要行束修之礼(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当然,佛陀的教育完全是义务教育,不求回报。但是作为弟子在受教育之时,老师若有什么需要,弟子应该努力地去侍奉,及时为老师排忧解难。

2、养。此处的“养”,是指赡养。当老师衰老时,学生就要担负起赡养的义务,不能让老师老无所养,无依无靠。学生在尽赡养义务之时,还要生起欢喜心,不能心不甘情不愿。

3、仰。此处的“仰”是指敬仰。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法师们我们现世修学的导师,因此在尊重、赞叹法师之余,还要将法师作为我们景仰的楷模,处处维护法师的声誉,把法师作为自已最敬仰的人。

4、顺。“顺”,是“顺从”“遵从”之意。对老师的教诫能虚心接受,认真反省和改正自已的不足,名之为“顺”。《增一阿含·第337经》讲到阿那律尊者在闻法时,由于疲劳竟不自知地陷入睡眠。被佛呵斥后,尊者羞愧不已,发愿从此精进修行,再无睡眠,最终成就了天眼神通。阿那律尊者知错能改,可谓“顺”之典范。

5、持。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内容,恒持不忘且悉心践行,谓之“持”。修学佛法需要发长远心,不能朝秦暮楚,不能像猕猴那样缺乏定力。我们要像《思益梵天经·菩萨正问品》所说的那样“其心坚不动,譬如须弥山”,只有像须弥山那样岿然不动,在学业上才能有所收获。

(二)“老师之于学生”层面

学生恭敬老师,可谓天经地义。那么老师又当如何对待学生呢?古代大儒收弟子时,一般都要举“拜师礼”。老师收下学生束脩之后,都要回赠《论语》和葱芹,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念诵《大学·第一章》。《论语》是儒家必读圣典;葱,喻聪明灵俐;芹,喻勤奋好学。从这些回礼中,可见老师对于学生用心良苦。

《善生经》在谈到老师于学生时,也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这段经文,也可以用五个字来加以概括:

1、调。“调御丈夫”乃佛之十号之一,就是善于调御不同根性的弟子,亦即因材施教。《杂阿含·923经》中有一则“调马喻”的掌故非常具有代表性,佛陀常用三种方法调御弟子,分别是柔软法、粗涩法和柔软兼粗涩法。如果三种调御方法都不能奏效,那就采取“默摈”法,最终达到“调”的目的。佛陀的调御法,是老师有效调教学生的最佳范例。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