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检视心里的内容
第二就是,对我们心里的内容需要加以检视。要知道,我们心里的内容并不都是正确的,也并不都是有益的。所以作为修行的第一步,我们就要学会对自己的心灵内容做出鉴别。我们的心灵内容——信念、想法、感受、甚至情绪都不一定符合实相,不一定都是合理的。意识到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所以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只有证到阿罗汉(果位),彻底断除了无明,降伏了贪、嗔、痴烦恼,才可以完全相信我们的这一颗心。在凡夫的阶段,永远不要相信我们心里所想或者我们的感受和认知是绝对正确的。所有这些内容,我们是需要加以洞察和检别的。
比如有的时候在家里,年轻人时不时的会有一些抱怨,觉得:“爸妈一点都不关心我!”当这样想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烦,会有一种叛逆的感觉、痛苦的感觉出来。但是如果学会了检视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当第一念出来说:“爸妈一点都不关心我”,第二念我们可能就会扪心自问:他们真的一点都不关心我吗?这个时候可能会突然发现其实也还是有关心的。只不过他们没有用我需要的方式来关心我,让我产生了一种不被关心的感觉。他们很关心我,甚至过度关心,但是我感受不到关怀。
他们只是不停给钱,或者逼着自己去嫁人或是娶个太太,或者非要让自己去考个什么证书等等的,他们用他的方式来关心自己。但是可能自己真正想要的关心,只是说大家能坐下来好好谈谈,知道我需要什么,知道我不喜欢什么,知道我的艰难。
我们刚才讲到,我们不是心的主宰,心的内容也都不一定可信——它的内容有很多不符合真相,有很多是偏颇的、扭曲的、片面的,甚至和实相是截然相反、颠倒的,这个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恐惧感:自己这颗心如果都不能相信,都不能主宰,那么该怎么办?
当我们检视了我们心的内容,这个时候我们要跟这颗心做朋友,去了解它帮助它。
所以还要认识到第三点:那就是,心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有规律可循的心
在佛教看来,心也是缘起法的产物。我们的心理活动不是万能神创造的,不是因为神让你快乐,让你悲伤;也不是无因论,不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有的人说“我没有原因的,就是不开心”,其实不是没有原因,只是你没有看到它的原因。
心是众缘和合的产物,遵循着缘起法则。所以在佛法的修行中,不要去打压这颗心,不要尝试用意志力去掌控,也不要盲目的相信自己。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跟自己的这颗心做朋友,去觉察它、了解它,洞察它的本质。看清它的现象,明了它的规律,然后用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跟我们的这颗心做朋友,包括跟我们的身体做朋友。既然是做朋友,那么做好朋友的前提是什么?互相要交流、要了解,要学会适应彼此的性格、脾气规律。是不是?
对待我们这颗心也是这样,要了解这颗心,观察这颗心,愿意跟它做朋友,不断的跟它交流:你发生了什么?你想要什么?是什么?怎么啦?——就是轻轻的陪伴,在这个时候慢慢的给予引导。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和规律,这颗心就会得到训练和调伏。所以佛法的修心之道是从这个地方来下手。
我们要想真正的切入修行,学会这一点是前提。必须从这个方向上走,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降伏其心,才能获得身心的自在。
接下来我们看具体的修心方法怎么做。
四、具体的修心方法
我们在讲修心方法的时候,有的人会问,这个“修心”是否就是要让我一天到晚很快乐?有的人会疑惑,干嘛要去修这颗心呢?觉得修行也挺累的,本来上班、生活、带孩子就已经够累了,现在又加了一个修行就更累了,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不就行了吗?也有的人会问什么是幸福,这颗心到底要修到什么程度,我这个心才算是修好了?
1、// 修心的目标
在这里我要说,佛法修心的目标,并不是以我们世间层面上所认为的快乐为目的。因为快乐也分为很多种,我们通常的这种满足欲望的快乐都不是佛教修心的目标。佛教修心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灭除烦恼。
那什么是“烦恼”呢?烦恼也不一定都是心烦了才叫烦恼。我们看一下解释:扰乱身心、心不寂静的种种心理作用。“扰乱身心,心不寂静”,就是说你的心静不下来,不寂静、不清凉,这就是烦恼。
参照这个定义,此时此刻我们坐在这里,扪心自问,我们的心灵寂静吗?心宁静吗?可能有的人说,我今天心特别宁静,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但也有的人觉得,怎么这颗心慌慌张张的,很紧张,好像心里有点紧绷绷的,一种说不出来的焦虑感或者迷茫。也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颗心特别躁动,有一种兴奋、动荡,总想去抓什么,总在想接下来干什么,总在渴望。所有这些让我们的心动荡的都叫烦恼。
嗔(恨)的烦恼会让心很痛苦;发脾气、焦虑、抑郁、恐惧的时候,你的心是不寂静的,是痛苦的。但有的烦恼,比如说贪烦恼,当陷入贪着的时候,贪财、贪色、贪利,贪各种东西,有的时候它是快乐的,但虽然有乐受,但它是动荡的乐受,并且是无常的。
2、// 两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