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大乘五蕴论》
作意心所,是一种让我们内心“警觉”的心理作用。
虽然根、境、识相接触了,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不处于警觉注意的状态,便无法去真正缘取境界。
现实中,我们经常能够体会到心不在焉的状态,虽然我们看上去身处一种环境中,但心思并不在事物身上。
当我们的心处于心事重重的情况时,基本上会很难去获取相应的外境信息,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就无法看到事物本身的相貌。
所以需要“作意心所”的作用,让心“发悟”警觉。
除此让我们注意力集中之外,作意还可以将心识引向所缘的对象上,比如在上课时将耳识引向具体的言语声响,而不仅仅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我们的心识在平时总会处于一种不明觉的状态,如果心力不足,便会经常走神,心念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需要安放的事物上。
心如果无法对要了解的对象意念集中,也就很难生起后续的反应。作意心所可以说是我们清楚认知外境的重要心理条件。
作意心所也类似拍摄照片时,需要对拍摄对象对焦精准,才能按下快门记录画面,否则都是失焦模糊。
○思心所
有句话叫心动不如行动,这里决定我们付诸行动的内心力量就是“思心所”。
思心所是行蕴中心法的重点内容,也是决定我们意志的重要心理作用,可以看做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相关经典中,直接将行蕴的核心指为思心所。
如《杂阿含经》云: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
由于思心所擅长把我们的心导引到所缘境,从而含摄长养诸行,因此佛陀便以六根对境之后所生的思心所(六思身)作为行蕴的上首对象。
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大乘五蕴论》
思心所所对的境界大致有三类——
所谓“功德”,就是通过清净善业感召的顺益境;
“过失”与功德相对,是通过不净恶业感召的损害境;
“俱相违”就是中性无记业所感召的不动境。
行蕴具有迁流造作之义,而造作义便主要体现在“思心所”上,思心所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心去造作。
思心所可以说是一种内心决定的动态过程,能够让内心在面对各种所缘境后造作意业。
《大乘成业论》中讲到思有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