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大乘五蕴论丨我们刹那变化的心,都有哪些状态?

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大乘五蕴论》

作意心所,是一种让我们内心“警觉”的心理作用。

虽然根、境、识相接触了,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不处于警觉注意的状态,便无法去真正缘取境界。

现实中,我们经常能够体会到心不在焉的状态,虽然我们看上去身处一种环境中,但心思并不在事物身上。

当我们的心处于心事重重的情况时,基本上会很难去获取相应的外境信息,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就无法看到事物本身的相貌。

所以需要“作意心所”的作用,让心“发悟”警觉。

除此让我们注意力集中之外,作意还可以将心识引向所缘的对象上,比如在上课时将耳识引向具体的言语声响,而不仅仅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我们的心识在平时总会处于一种不明觉的状态,如果心力不足,便会经常走神,心念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需要安放的事物上。

心如果无法对要了解的对象意念集中,也就很难生起后续的反应。作意心所可以说是我们清楚认知外境的重要心理条件。

作意心所也类似拍摄照片时,需要对拍摄对象对焦精准,才能按下快门记录画面,否则都是失焦模糊。

思心所

有句话叫心动不如行动,这里决定我们付诸行动的内心力量就是“思心所”。

思心所是行蕴中心法的重点内容,也是决定我们意志的重要心理作用,可以看做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相关经典中,直接将行蕴的核心指为思心所。

如《杂阿含经》云: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

由于思心所擅长把我们的心导引到所缘境,从而含摄长养诸行,因此佛陀便以六根对境之后所生的思心所(六思身)作为行蕴的上首对象。

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大乘五蕴论》

思心所所对的境界大致有三类——

所谓“功德”,就是通过清净善业感召的顺益境;

“过失”与功德相对,是通过不净恶业感召的损害境;

“俱相违”就是中性无记业所感召的不动境。

行蕴具有迁流造作之义,而造作义便主要体现在“思心所”上,思心所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心去造作。

思心所可以说是一种内心决定的动态过程,能够让内心在面对各种所缘境后造作意业。

《大乘成业论》中讲到思有三种: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