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大乘五蕴论丨​喜、怒、哀、乐,这些不断生起的心念是如何产生的?

《瑜伽师地论》中举出有两类想:


1、随觉想,这是人类有情乃是天人等众具备的以语言概念来思考的想


2、言说随眠想,这是类似婴儿在还未学会语言前乃至动物们的想,此类想无法建立在语言概念的基础上,相对接近本能上的感知。


所以,想蕴从建立名言概念这个层面,是推动世间众生在语言沟通、外在行为和起心动念上的重要因素。



然而,概念名言虽然方便了众生在世间的种种业果,但在佛法看来,概念也把众生的心捆绑于三界之内。


佛法修行,也是要让我们不要被世间的种种概念名言所局限。


禅宗讲不立文字,也就是让我们不要对世法概念过于执着。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试想,想蕴的生起是要依于诸根境识的和合,而诸根境识本就是性空不实,那么依于缘起假有的事物所生起的相,自然更是妄上取妄。


故而经典中说:“一切诸世间,皆从妄想生。”世间法都是属于有为法,而有为法的特性就是虚妄不实。


也是因为妄想不断,有情众生无法显现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


《大毘婆沙论》云:受能发起爱诤根本,想能发起见诤根本。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