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积善之方》,怎么做才能真的积福报。
《积善之方》就是“知行合一”。你听完《了凡四训》讲解之后会发现,它就是我一直讲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所以你能更笃定。《了凡四训》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袁了凡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这个,用一辈子来论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然后,命能改成什么程度。
原文:《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后一句就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就是积福报。你的福报会有馀庆。馀庆,福报让你这一生享用,享用不完的让你的子子孙孙享用。怎么子子孙孙都有这个福报呢?你怎么知道你儿子的儿子,不是你再来呢?你怎么能肯定呢?你的福报,可能就是你作为你的子孙又来了。袁了凡后面举的例子里面都有啊。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造的“恶”,你这一世没有承受完,会在下一世,可能再世为人继续来承受它。所以现在积善,不光是为自己,还为了你的子子孙孙。
原文: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徵之。
袁了凡就举个例子,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叔梁纥是孔子的爸爸,在69岁娶了18岁的老婆,昔颜氏之女。孔子的姥爷在决定将女儿嫁给叔梁纥的时候,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就是往上追叔梁纥祖宗十八代,看看这一支是怎么来的。
古代科举,考秀才、考童生是要在考试的卷子上标明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向上追五代。现在,有几个人知道自己爷爷的名字,更不用说曾祖父、高祖父。古代考生都是知道的,因为考试必须写,不写没资格参加考试。在科举的时候,就已经从祖宗开始查了。现在,尤其是体制内的,如果你犯事,你的孩子会受影响,他可能不能当兵、不能考编。
这就是“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想让你、你的孩子,嫁的好、娶的好,就要知道这个人将来命运如何。她长得很漂亮,但是如果将来命很惨,就跟着一辈子遭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