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古时候考进士很难,考中状元更难。明朝276年,三年一考,充其量也就考90次,明朝也就90个状元,包括王阳明父亲一共就90个状元,谢迁是一个。谢迁的儿子谢丕复中探花,第三名。开榜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袁了凡想表达的还是祖上积德,然后子孙享福。我们也一直在讲,你一个人的福德,影响的不止是你自己,还有子子孙孙。
原文: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
冯琢庵,冯琦,官做到太史,他的父亲为邑庠生。这里讲的是冯琢庵父亲的一个善举。邑庠生,就是考中了秀才,可以在县里面的县学上学的秀才。袁了凡考中秀才,就不用在私塾里读书,他就可以去官办的县学,就是公办学校读书了。学习好的还可以食廪,就是有奖学金。冯琢庵的父亲是个秀才。
原文: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
隆冬,冯琢庵的父亲在去县学上学的路上,遇一个人卧倒在雪中,已经冻的快不行了,快冻僵了。冯琢庵的父亲就把自己的棉衣解下来给他保暖,并且把他扶回家去救苏。这个事看着好像很简单,就是做了这个事,就会有那么大的奇迹吗?还是因为这个恻隐之心。
现在看到那些贫困的、困难的,如果你是铁石心肠,你不可能这样做的。你不可能去扶归救苏,可能就是当没看见,而且也没觉得这是个事儿,可能连心里不舒服的感觉都不会有。意味着什么?这个人是禽兽心肠,所以命也不会很好。冯琢庵的父亲相对来说,也是一个良知还比较光明的人,冯琢庵的父亲虽然不知道具体什么功名,但至少个秀才。
原文: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