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如果你一直在做真的善,但是你还是被人冤枉,被人曲解,那么你的子孙往往骤发,你的余庆会给你的子子孙孙。如果,你做了很多好事还被冤枉,可能你以前造的孽还没有消耗完,所以阴阳之际微矣哉,怎么办?还是要知行合一。最终修的是一颗心,能不能把握阴阳,把握端曲,把握真假,最后就一颗心。
原文: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何谓是非,就是你做的这个是对、还是错。这个善、善行、善举,到底对、还是不对?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在孔子那个时代,鲁国有一个法律,如果有人把自己国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流落到其他国家,比如齐国、楚国等的女子赎回来,那么可以到政府领取奖金。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子贡做了这么一件事,把几个人或者一个人从别的国家赎回来了,但是政府的奖金他不要。一个是,子贡超级有钱,子贡是儒商的代表,在孔子的弟子当中,他富可敌国,可能不在乎那点钱;另一个是,子贡可能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像为了奖金去做这个事儿,因为他有这个爱、有这个心,不是因为政府有奖励,不是为了得到奖励。在别人看来高风亮节,就是做好事还不要回报。
但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孔子听到这个事儿很厌恶,不高兴。他说,是子贡啊,你不对呀。赐,就是子贡。子贡失之矣,子贡,你做错了。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一个真正良知光明的人,做这个事是符合道的,是符合更多数人利益的,不是只为自己、好像自己是一个被人夸赞、被人爱戴的人、不是!孔子的这个意思是,你做这个事是能让更多人能够受益、能够可行,移风易俗。可施于百姓,而不是仅仅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