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的要求是很高的,善和恶全在于“心”。这个心就是良知的光明程度。如果你不致良知,你的善可能就是恶。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刚才举的例子就很好能说明啊。
原文: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有的看似是义,但不是义;有的看似合,礼但不合礼;有的看似诚信,但不诚信;有的看似慈悲,但不慈悲。皆当抉择,怎么抉择?致良知,知行合一,这就是是和非。
原文: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何谓偏正?如果你不懂得知行合一,袁了凡讲的这些东西你头都大了,因为很难做呀。一会儿要考虑这个是阴善,还是偏善、真善?你头都大了,因为袁了凡讲了十条啊(原文: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何谓偏正,就是偏善和正善。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明朝做过宰相的吕文懿是在王阳明出生之前的人。吕文懿辞官回乡了,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威望很高。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回到故乡,有一个人喝醉了就骂吕公,吕公不为所动,跟他的仆人说喝醉了不要跟他计较。关键看吕文懿公的发心,是否是知行合一。他如果真的不动气,这么做是可以的,就是他不动气、没情绪;这个人喝醉了骂他,他真的如如不动,知行合一的说别管。如果他其实已经起情绪了,可能想让仆人稍微跟这个人计较一下,但又可能会想自己这么高的身份、这么大的影响力,自己如果和一个醉汉计较会被人耻笑的;如果出于这个心,这个善的不与计较是在造孽。所以,是看背后的动机,背后的发心。我们不知道吕文懿公当时是出于什么心。闭门谢之,就是对这个人他不与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