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一共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四卷,一共十二卷。此次研读的是上部第一卷,序钞叙缘发起。序钞分两卷,这两卷分为“通叙撰述缘起”、“统括诸篇大纲”。“通叙撰述缘起”叙述了宣祖撰写此书的因缘,在整理回顾恩师讲解四分律时,发现很多不圆满的地方,四分律在流传上,有部分缺失。导致古今众说纷纭,后人在行持上没有参考。祖师通览各部律,删繁补缺,为后世留下学修参考的资料。“统括诸篇大纲”宣祖用“十门”,介绍了整本书的核心思想,研究方法,判罪依据,适用范围。此次内容主要范围是“统括诸篇大纲”中“分门别示”的第一门“序教兴意”。“序教兴意”分为两部分“通明教兴”、“就当宗以辨”。“通明教兴”即阐明佛陀为什么会制戒?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通叙撰述——读后感
(1)通明教兴:佛陀为什么会制戒?四分律的宗趣是什么?
a、大慈悯物意:佛陀慈悲哀悯众生,用制戒的方式,给后世弟子提供减少造恶业的机会。
b、对异外道意:为了和外道做出区别对治,防止居士讥嫌。当时外道也有戒,大多邪见并不究竟彻底,佛法是究竟了脱生死的法门,更应该有戒法和外道做出区别。再者印度雨季,外道安居。居士讥嫌沙门释子不护生,雨季游行,所以佛制夏安居。
c、悬被异宗意:由于众生根性不同,后期发展成五部律。佛在世时没有五部律之分,只是预言过佛灭后律分五部。和他部律比,为什么四分律更胜一筹?,拿十诵律来说,四分律在“戒本”方面简明扼要、在“戒体指向”上立“非色非心”为体,分通大乘、“接引俗众”上依照众生的的根性接引、“羯磨规则”上更加严谨有规律可循。
(2)就当宗以辨:就本宗四分律来明辨,下面从五个方面来了解四分律的宗趣,可看出佛陀立教的本意。
a、遮性往分:性戒和遮戒是从性质上来进行区分,性戒通于化制二教,性戒虽文缓,如:大婬戒有开缘,三时不受乐不犯,很难做到,侧面看出是需要严持紧护的,文缓但义急。遮戒看起来开了制,制了开,实际上是佛根据实际情况,有利于众生的便开,开了后发生问题便制,是慈心悲悯众生的表现。遮戒在化教、世间法上没有过失,但是为了阻止发展成性戒或止息居士外道讥嫌,所以佛制。并引《毗尼母论》提出缓急两种情况,具体列出了缓急制戒的例子。
b、开制往征:从开缘和制禁上看,戒法在时间上是通佛在之世、未来世的。如俭开八事,丰年又制。饥馑年开许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等八事,丰年又制。随时节因缘开制也叫“随时毗尼”,通于未来。《五分》:“虽我所制,于余方不为清净者,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于余方必应行者,不得不行。”随地域因缘开制叫“随方毗尼”通于现在。两种教法是兼容互用的。
c、报有强弱:从报体上来开制戒、男女报体不同,同一性别也分上中下三根,所以在深防、限分、约行上各有不同。深防:佛制比丘初篇四重戒,比丘尼八波罗夷。为防三毒,是根本防。过患深重,需严防谨守。限分:对不同根器和报体,防范犯戒的分寸不同。如如摩触戒,比丘犯僧残,尼犯波罗夷。约行:即作持,以比丘、比丘尼住山林兰若、和城镇村落为例,兰若处要行四依法(粪扫衣、腐烂药、常乞食、树下坐),在城镇村落则可能要受持三衣、畜百一物、长衣等。根器不同,住所不同,行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