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机悟不同:每个人的根机悟性不同、佛制教随众生根机。后世各部律教判定轻重的区隔明显,五部各执己见。
e、事法相对:事指止持中诸戒、法指作持中一切制法,即羯磨法事,如安居、自恣、衣药说净等。有一定操作规范,不能存在偏差,否则法不成。事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根据对境不同制定持犯的准则,或者因为三性、或因世人讥嫌而制。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总结出,佛是为了拔济凡夫,归向涅槃而兴立律教。为什么叫戒学为“增上戒学”?是因为它能调服众生的三毒烦恼,从而证得四果。
佛陀制戒本怀是慈悯众生,随众生根机施教。戒相繁杂,要明了制戒的核心原则是什么。否则像遮戒开了制、制了开,随方毗尼,因地施教。若是凡夫必然一头雾水,这里体现佛陀智慧与苦心。作为后学,我们学戒应该牢牢记住这五大原则,即“遮性往分”、“开制往征”、“报有强弱”、“机悟不同” 、“事法相对”。虽不是佛亲口所说,但祖师整理的这五条,涵盖了制戒的精神内涵。以便于我们去行持,体悟。只有明了,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持戒观念,持好戒,而不是持死戒。持戒的果报,虽然文中提到能达四果,小乘最高果位便是四果。可是大乘如净土,往生的条件,净业三福中提到,“具足重戒,不犯威仪”。《华严经》中提到“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密宗的三昧耶戒等,无一不体现了戒律的重要性,通过戒作为基础,才能更进一步修行,达到最终目标。如果少了戒,如盲人摸象,自我陶醉。同时发心很重要,要发一颗菩提心去持戒,才能得大乘果。